1.谁能告诉我宋词的格式和规律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⑤[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⑥。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⑦。 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踏莎行 郴州旅舍[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元溪不见梅)[宋]辛弃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 过崔嵬, 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 点缀风流却欠梅。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赴新州)[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象《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他各词,前后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①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的结论。 ②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 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③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 ④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⑤原名《。 2.谁能告诉我宋词的格式和规律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⑤[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⑥。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⑦。 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踏莎行 郴州旅舍[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元溪不见梅)[宋]辛弃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 过崔嵬, 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 点缀风流却欠梅。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赴新州)[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象《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他各词,前后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①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的结论。 ②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 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③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 ④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3.宋词的种类以及规则不是这样感谢,点解决啊。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暗香 暗香与《硫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八六子 八六子,此调初见《尊前集》收杜牧词。有多种体式,《词谱》以显补之词为正体。 九十一宇,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前段第四句是以一字领以下两个六言句。 后段四至七句是扇面对句法。秦观词有“黄鹏又啼数声”句,故又名《感黄鹂》。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 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 《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 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 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卜算子 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 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采桑子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长相思 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 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 始见白居易词。双调,平韵,三十六字。 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 楚辞 楚辞体,又称“骚体”。 为辞赋的一类。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 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名骚体。 翠楼怨 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 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此调一百零一字。 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捣练子 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 (见《升庵词品》)前人多用。 4.规的词语转个关于宋词格律的帖子: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 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 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 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 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 ”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 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 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 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 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 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 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 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 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 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 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 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宋词的格律,大抵和近体?的??t?似,但其?定?s更?馈C渴自~牌均有 其定式,?用平?r必?用平,?用仄?r必?用仄,甚至?脚的平仄亦有?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 以下作者?⒅?^分?樵~谱和?部?? 部份做解?: 1。词谱 每首词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槠健⒑翁??樨啤⒑翁?要?φ獭⒑翁? 要重复、何?要?Q?等等,都有其?定。 ⑦@些?定??下?淼脑~牌格律,便称 ?樵~谱。 由於词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种以上,而且每??词 牌甚至有多种词谱?化,因此作者在此亦?o法一一列出。 欲??宋词的读者,必 ?自?湟槐驹~谱,如"白香词谱"或?继宗著之"??用词谱"等等,方能进行宋词 之??作。以下我举一例子说明如下: 词牌:相??g(又名??真妃、上西?恰⑽?亲印⑶镆乖隆?跻固洹⒃律瞎现蓿? 格律:010216 216 020112216 。 007V 007 216 020112216 举例: 南唐后主 ?o言。 5.宋词写法有什么规律写词一般称为“填词”,因为要按词谱(每种词牌规定的格式)去写的。 .填词时要严格按照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句数和各句的字数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词,请备一本《词谱》。 词谱中各句的每一个字都规定了平仄,有些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但有些位置上的字则规定必须用平声或必须用仄声,要按规定来选相应平仄的字。 (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这就是一般意义的格律 大部分常用格律见-- !!!注意;填词必须要按格律,不然那就成写歌词了。 填词的韵律感,节奏感,是歌词完全无法比拟的。 6.写宋词的规则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不同于诗。诗分五言七言,分绝句和律诗。 组合在一起,共四种此外还有古风,形式多变一些。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各不相同。 于是为这些格式取名字,即“词牌”一个词牌,基本上对应一种格式(有的格式会有别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调,或同调不同名的情况。 但基本上,看到一个词牌,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个字。押多少个韵,平韵还是仄韵。 甚至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这就是“词牌常识”。 词牌有词谱,词谱是记录每种格式的字数、韵脚、平仄的一种形式。所谓平仄,就是古代的四声。 古代的四声和今天的不同,不是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是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 阴平,即对应今天的一声。阳平,即对应今天的二声。 发音多悠扬,绵长。上声,对应今天的三声。 发音多转折。去声,对应今天的四声。 发音多劲远。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转化为了一二三声。 但在有些方言里,还依稀可以寻找到入声的影子。主要发音特点是急促。 诗词中,把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仄,就是“不平”之意。 习惯上,写作的时候会把平仄声交替着使用,以达到音律富于变化的效果。同时,因为四声的发音特点不同,于是也就是适合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 补充一点:填词不仅字数、平仄、韵脚要合乎要求,断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同为五言句,有词牌要做一四断,有词牌须作二三断。 同为九言句,有词牌须作二七断,有的则作四五断,等等。断句的方式在词谱中不会显示,但其规则却确实存在着。 这里在录入后主词时,一并把断句方式给出来。断错句子,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是那个词牌,没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读来已经破坏了词牌应有的气势和氛围。 因此虽然不算出律,乱韵,也依旧是不允许的。很多词,一个字的断法,会影响到整句的理解。 一句话的断法,会影响到整首词的语感。这里,把后主的词与词谱结合在一起。 用熟悉的句子来学习词谱,便于理解记忆,顺便也能普及一下平仄常识。词谱常用符号:○: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押平韵; ▲:押仄韵以下是正文一,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平△。 算来/一梦/浮生◎○◎●○●,醉鄕/路穏/宜频到◎●●○平△。此外/不堪行乌夜啼,别作《锦堂春》、《圣无忧》。 双调,47字,上阙两平韵,下阙两平韵。中途不换韵。 下片两个六字句,可对仗,亦可不对。另有别格上片首句为六字句,余同。 乌夜啼为小令,平韵。多为六言、七言句,句式较舒缓平稳。 适合抒发悠远绵长的情绪,不适合偏慷慨激昂或急促悲壮的情绪。因过片短小,可供过度的空间不大,亦不适合承载复杂或多变的内容。 二、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双调,五十七字,上下阙各四仄韵,中途不换韵。 传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妃不受,以诗谢,有"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之句。玄宗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名《一斛珠》。 故此词牌的本意为咏珍珠。本词中颗、那二字古音皆为仄声字,与过、个属同一韵部。 嚼字古音亦为仄,故本词未有出律者。一斛珠为仄韵小令。 故不适合承载较复杂的内容,且不宜抒发温柔含蓄的情感。三,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帰,◎○◎●△覚来/双泪垂。◎○○●▲高楼/谁舆上,◎●◎○▲长记/秋情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又名《菩萨蛮》、《重叠金》、《巫山一片云》。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韵交替。传宣宗“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往往依声填词”,此为《菩萨蛮》词牌名之由来。菩萨蛮,两句一韵,平仄韵递转。 平韵句温柔,仄韵句着力,适合抒发较为低回、婉转、反复的情感。谋篇不宜平坦开阔、一览无余,以层层转折,逐渐递进,一波三折,欲说还休为佳。 四、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仄,●○△,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夜来/更漏残。 更漏子,又名《独倚楼》、《翻翠袖》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 亦有别格,下片两仄韵,两平韵,换头句(即下片第三字)不押韵。平仄韵递转。 更漏,是古代在夜间表示时间的工具,引申意为夜晚。故早期词人多依其本意,描写夜间的情景。 更漏子,两句一平韵,两句一仄韵,平仄韵交替,与《菩萨蛮》同样,适合层层转折的笔法,语气多婉转,宜抒发含蓄低回的情感,不。 7.古代宋词中的词的写法有什么规则和规律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不同于诗.诗分五言七言,分绝句和律诗.组合在一起,共四种此外还有古风,形式多变一些.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各不相同.于是为这些格式取名字,即“词牌”一个词牌,基本上对应一种格式(有的格式会有别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调,或同调不同名的情况.但基本上,看到一个词牌,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个字.押多少个韵,平韵还是仄韵.甚至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这就是“词牌常识”.词牌有词谱,词谱是记录每种格式的字数、韵脚、平仄的一种形式.所谓平仄,就是古代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和今天的不同,不是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是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阴平,即对应今天的一声.阳平,即对应今天的二声.发音多悠扬,绵长.上声,对应今天的三声.发音多转折.去声,对应今天的四声.发音多劲远.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转化为了一二三声.但在有些方言里,还依稀可以寻找到入声的影子.主要发音特点是急促.诗词中,把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仄,就是“不平”之意.习惯上,写作的时候会把平仄声交替着使用,以达到音律富于变化的效果.同时,因为四声的发音特点不同,于是也就是适合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补充一点:填词不仅字数、平仄、韵脚要合乎要求,断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同为五言句,有词牌要做一四断,有词牌须作二三断.同为九言句,有词牌须作二七断,有的则作四五断,等等.断句的方式在词谱中不会显示,但其规则却确实存在着.这里在录入后主词时,一并把断句方式给出来.断错句子,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是那个词牌,没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读来已经破坏了词牌应有的气势和氛围.因此虽然不算出律,乱韵,也依旧是不允许的.很多词,一个字的断法,会影响到整句的理解.一句话的断法,会影响到整首词的语感.这里,把后主的词与词谱结合在一起.用熟悉的句子来学习词谱,便于理解记忆,顺便也能普及一下平仄常识.词谱常用符号:○: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押平韵; ▲:押仄韵以下是正文一,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平△.算来/一梦/浮生◎○◎●○●,醉鄕/路穏/宜频到◎●●○平△.此外/不堪行乌夜啼,别作《锦堂春》、《圣无忧》.双调,47字,上阙两平韵,下阙两平韵.中途不换韵.下片两个六字句,可对仗,亦可不对.另有别格上片首句为六字句,余同.乌夜啼为小令,平韵.多为六言、七言句,句式较舒缓平稳.适合抒发悠远绵长的情绪,不适合偏慷慨激昂或急促悲壮的情绪.因过片短小,可供过度的空间不大,亦不适合承载复杂或多变的内容.二、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一斛珠,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双调,五十七字,上下阙各四仄韵,中途不换韵.传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妃不受,以诗谢,有"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之句.玄宗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名《一斛珠》.故此词牌的本意为咏珍珠.本词中颗、那二字古音皆为仄声字,与过、个属同一韵部.嚼字古音亦为仄,故本词未有出律者.一斛珠为仄韵小令.故不适合承载较复杂的内容,且不宜抒发温柔含蓄的情感.三,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帰,◎○◎●△覚来/双泪垂.◎○○●▲高楼/谁舆上,◎●◎○▲长记/秋情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又名《菩萨蛮》、《重叠金》、《巫山一片云》.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韵交替.传宣宗“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往往依声填词”,此为《菩萨蛮》词牌名之由来.菩萨蛮,两句一韵,平仄韵递转.平韵句温柔,仄韵句着力,适合抒发较为低回、婉转、反复的情感.谋篇不宜平坦开阔、一览无余,以层层转折,逐渐递进,一波三折,欲说还休为佳.四、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仄,●○△,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夜来/更漏残.更漏子,又名《独倚楼》、《翻翠袖》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亦有别格,下片两仄韵,两平韵,换头句(即下片第三字)不押韵.平仄韵递转.更漏,是古代在夜间表示时间的工具,引申意为夜晚.故早期词人多依其本意,描写夜间的情景.更漏子,两句一平韵,两句一仄韵,平仄韵交替,与《菩萨蛮》同样,适合层层转折的笔法,语气多婉转,宜抒发含蓄低回的情感,不适合承载慷慨悲歌,情绪上需要一气呵成贯穿始终的内容.五,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 8.古代诗词的词牌名有何规律通俗地说,词就是歌曲里的歌词,而词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固定曲式调式结构的曲谱的名称。 写词就是把词填到一个固定的曲谱中,所以写词又叫填词。词牌名称的来历,大体是: ⑴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传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佩挂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如《西江月》,原是唐教坊曲,得名源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风入松》是乐府曲,从古琴曲《风入松》而得名。 《蝶恋花》也是唐教坊曲,采用梁简文帝的乐府中“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李白写的词有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词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的名称本源于唐朝一名善歌的歌妓念奴,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词,首句是“大江东去”,故又称《大江东去》,还叫作《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一句是“一樽还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最后,以你例举的两个词牌为例,《破阵子》的来由也很有意思,大唐建国后,其雅乐兼收并蓄,将南乐北乐融于一体,协调“吴楚之音”和“周齐之乐”,且引进龟兹、天竺、西凉、高丽等外方音乐。 其中开盛唐音乐风气之先的《秦王破阵乐》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聚合四方雄浑苍茫的气势。 这是初唐一部真正的交响诗音乐剧,著名的歌舞大曲。 主要是歌颂太宗的英勇战绩,太宗亲自设计舞阵,命乐工穿上铠甲持戟练习。奏乐起舞时,“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 每每看到这里,太宗都会离席,忍不住要与众人共舞。那样的场面一定让人热血沸腾。 后来就有人把其中的乐段填上词演唱,开始是长调名《破阵乐》,再后来,取其中再短,名为《破阵子》,“子”就是指短小罢了。 而《清平乐》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据《唐书》载南诏有清平官,司朝庭礼乐。 此调因此官而得名。 综上所说,每个词牌的得名,应该都有其发展渊源。 尽管当初的得名有某种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是随心所欲地凭空拼凑,而是有其缘由的。当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词,其内容与其名称,即词牌名根本没有任何联系,但我觉得,这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精髓丢失所致,如果每个词牌连同它的曲谱都传承了下来,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感受这些天籁之音及其美妙的词章,那一定会是另外一种感受了,不知楼主意下如何?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