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诗古诗的意思是什么“杂诗”指作者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或者不好定题目,类似于诗人常用的“无题”。它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比如《杂诗三首》。自汉魏以来,以“杂诗”为题的诗渐渐增多,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 “杂诗”还有一个不常用的解释就是:杂七杂八体裁的诗,如回文诗、打油诗、宝塔诗等等。 “古诗”多指古体诗,一般来说唐朝及唐朝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唐朝之后的诗,符合古诗格律和韵律的也可能称“古诗”。古诗的主流是五言律诗(含绝句),还有就是七言诗。 “古诗”的另外一种解释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诗都叫“古诗”。 2.古诗《杂诗》的赏析杂诗【作者】王维 【朝代】唐译文对照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 注释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3.《杂诗》陶渊明这首诗的古诗诗意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如朋友触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蕴含于其中,催人奋发,令人省思。 4.语文书上的古诗《杂诗》是哪首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著诗歌) 编辑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1-2] 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⑵应知:知道,了解。 ⑶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⑷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3] [1] 译文 白话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5.古诗五首杂诗其一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 疏阴不自覆,修干欲何施。高冈地复迥,弱植风屡吹。 凡鸟已相噪,凤凰安得知。其二萝茑必有托,风霜不能落。 酷在兰将蕙,甘从葵与藿。运命虽为宰,寒暑自回薄。 悠悠天地间,委顺无不乐。其三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 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庭前揽芳蕙,江上托微波。 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其四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 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行吟至落日,坐望只愁予。 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其五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 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 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 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