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弃妇诗及鉴赏弃妇诗 [魏晋]曹植 石榴植前庭。 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 璀彩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 可以戏淑灵。 有鸟飞来集。 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 丹华实不成。 拊心长叹息。 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 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始。 流星没无精。 栖迟失所宜。 下与瓦石幷。 忧怀从中来。 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 逍遥于前庭。 踟蹰还入房。 肃肃帷幕声。 搴帷更摄带。 抚节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 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 何以负神灵。 招摇待霜露。 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 愿君且安宁。 讲的是平虏将军刘勋妻王宋无子被出的事,与曹丕的《代刘勋出妻王氏作》的背景相同,是其前期的作品。 而这一作品写于曹植还是贵公子的身份下,与其后期弃妇诗或明或暗的自比不同,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映。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贵公子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可以《白马篇》为代表。 而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 产生这种变化是与曹植的生活环境相关的。 曹操辞世之后,曹丕继位称帝。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冷。 这种诗风的转变实为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 对于建功立业曹植是什么想法呢?在《薤露行》中早已透露,“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迳寸翰,流藻垂华芬。” 诗中可以读出其既有像“孔氏”删订《诗经》和《尚书》一样建功立业的渴望,同时似乎还有着一种怀才不遇的自伤。 而早在给杨德祖德信中早就表示了“吾虽薄德,位为藩候,尤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功绩,词赋为君子哉!”可见他自信的把立功放在了首位。(《与杨德祖书》)。 曹植作《与杨德祖书》时是二十五岁,假设他写这首《薤露行》是在明帝太和初年而不是更晚,那么也才过去十一二年。“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恍若隔世一般。 他仍然坚信自己有王佐之才,他仍然抱着“展功勤”的一丝希望,但他也很清楚,一切的努力终将枉然。年轻时所不屑的“以翰墨为功绩,词赋为君子”和不得已而为之的“成一家之言”,现在成了他生活上的唯一慰藉和希望。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初看还有些豪迈,但如果联想曹植早年的志向以及到晚年还孜孜以求的“功勤”,细细品味起来,其中应有说不尽的辛酸。 怀着这种渴望着建功立业的抱负却一直都受压抑无法实现,热情冷却后化成一种自伤。 以弃妇自比,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而曹植的系列弃妇诗中,那些怨女弃妇始终不懈自己的忠诚,恰如曹植对当权者的期待和幻想,而这种幻想和期待却一再的破灭。 《七哀》是其弃妇诗的杰出代表。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 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接着曹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 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着痕迹。 而这也正是曹植真实生活环境和心里情境的展示。 曹植与曹丕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清路尘”与“浊水泥”本来就是同一物,浮时为“尘”,沉时便成“泥”。 “浮沉各异势”,指的就是“尘”、“泥”因势而成异物,诗人以此比喻曹丕、曹植兄弟本为骨肉一体,因势而异,一为天子,一为臣下,枯荣也就不同。在这里,诗人仍以夫妇喻君臣,希望曹丕能念骨肉之情,不要随意将自己遗弃。 魏晋南北朝是个文人自行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反省在于对文体的辨析,而曹植的醒觉,则表现在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反省和把握上。 在曹植的诗作里,已逐渐注意诗歌的对偶、铺排和雕饰。 《七哀》用韵谐和,用清尘、浊泥作为浮沉异势的两相比照,使得全诗的情感愈加曲折凄婉、含蓄意深。既有《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同时也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正是钟嵘《诗品》称其“情兼雅怨”之因。 我们再来看一首曹植的《弃妇诗》,讲的是平虏将军刘勋妻王宋无子被出的事,与曹丕的《代刘勋出妻王氏作》的背景相同,是其前期的作品。而这一作品写于曹植还是贵公子的身份下,与其后期弃妇诗或明或暗的自比不同,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映。 曹植另一首比较出色的《种葛篇》以“种葛”命题,所写也是思夫之辞。诗歌以“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起兴,用以比喻初婚夫妇的恩爱之深。 而《诗经·王风》中的《葛藟》首章写到“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曹植暗用兄弟离散问题的典故,比喻兄弟阻隔,意在表示曹丕对他的遗弃,已无骨肉情意可言。而此诗歌的意义在于借用《诗经》中。 2.弃妇的概念及弃妇诗是什么时间提出来的最早出自唐朝 弃妇 qìfù [deserted wife;divorced wife] 被抛弃的女人。同“弃妻” 弃妇 刘 驾 回车在门前, 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 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 何如画蛾眉!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 :“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 。作为一个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 ”。开头两句总摄全诗。因为下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 ,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 。其一 ,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以花喻貌,不为新奇 。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触发出来的联想 ,十分贴切自然 ,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女主人公表白 ,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 ,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擅长操持家务的人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 ?这位女子哀叹道:“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 ”,古代女子以黛色画眉,细长如蛾须。即言女子妆饰。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而,“见妇之不当弃也”(《唐诗别裁集 》)。《全唐诗》收此诗时,最后还有四句道 :“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良媒去不远,此恨今告谁?”但细吟之下,倒使人觉得《唐诗别裁集》将其删掉后,全诗含而不露,诗的韵味更加醇厚了。 刘驾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写得婉转含蓄,蕴藉自然,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弃妇的内心活动过程,展示出弃妇的“怨而不怒”(《唐诗别裁集 》)的满腹苦情,令读者产生无限同情之感。与此诗相比 ,中唐诗人顾况的《弃妇词》,则写得又怨又怒。既有“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的哀怨,又有“余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的决绝,更有“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的话。这在倡导温柔敦厚的沈德潜的审美目光里,刘诗自然“高于顾况之作”(《唐诗别裁集》)。其实,这两首诗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表现出作家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3.宫体诗中有哪些弃妇诗【《宫词》 唐· 白居易 】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释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评析 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 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宫词》 唐·顾况 】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简析 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 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 诗人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年进士。 德宗时官秘书郎。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晚年隐于茅山。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 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 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宫词》 唐·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赏析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 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 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 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 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 这一联将宫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 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 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 自首联总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李敬一) 【《宫词》 唐·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赏析 在一般宫怨诗,特别是以绝句体裁写的宫怨诗里,大多只让一位女主角在极端孤独之中出扬。 在这首诗里,我们却看见两位女主角同时出场,相依相并,立在轩前。而就在这样一幅动人的双美图中,诗人以别出心裁的构思,巧妙而曲折地托出了怨情,点出了题旨。 诗从写景入手。它的首句“寂寂花时闭院门”,既是以景衬情,又是景中见情。 就以景衬情而言,它是以春花盛开之景从反面来衬托这首诗所要表达的美人幽怨之情,从而收到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就景中见情而言,它虽然写的是“花时”,却在重门深闭的环境之中,给人以“寂寂”之感,从而在本句中已经把哀情注入了乐景,对景中人的处境和心情已经作了暗示。 这样,在第二句中把两位主角引进场时,就只要展示一幅“美人相并立琼轩”的画面,而不必再费笔墨去写她们被关闭在深宫中的凄凉处境和寂寞愁苦的心情了。 看了上半首诗,也许读者会猜测:诗人之所以使双美并立,大概是要让她们互吐衷曲,从她们口中诉出怨情吧。 可是,接着看下去,诗人却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