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唐诗的流变中国是个诗的国度。 秦以后诗由四言发展为五言、七言。六朝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诗的成就更加完整,随之产生了齐梁宫体诗,亦即“永明体”.唐代诗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艺术精湛,形象丰富,仅据清人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2300余位,作品近5万首。 唐诗发展一般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九十多年是唐诗从齐梁以来浮艳的诗风转向健康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王勃、杨炯、卢照邻、王骆宾等初唐四杰,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后来的陈子昂提倡建安风骨,批判齐梁诗风,开辟了诗歌新气象。 盛唐是指从开元元年到大历五年的五十多年时间,这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同时出现在诗坛。 各种体裁争芳斗艳,诗人辈出。如岑参、崔颢等边塞诗人和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是其中杰出代表。 中唐时期是指安史之乱后,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到唐文宗大和末年的六十多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现实主义得到极大发展,反映疾苦成了优秀诗歌又出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诗。 晚唐指后文宗开成元年(836)到唐亡(907)。 随着国势衰微和社会进一步动乱,诗的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发展,感伤成为他们诗歌的基调。 唐代诗歌是在继承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诗歌自三百篇、楚辞之后,经历了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过程。 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遗产。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各种体裁的不断形成,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创作经验的总结,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诗歌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使之日新月异,出现了高峰。当然,唐代政治、经济的昌盛繁荣,国力的强盛,思想的活跃,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等,都是促进诗歌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唐三百年间,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是初、盛、中、晚四期。第一期,自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睿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 唐开国之初的诗人皆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又都受齐梁文风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诗歌中也散发出一些新鲜气息。‘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 ’(唐诗品汇·总序)即如太宗的《帝京篇》,胡元瑞曾赞扬它‘藻赡精华,最为杰作’。魏徵《述怀》气韵高古,虞世南的边塞之什,追琢精警,风格苍劲,亦称力作。 而模仿陶潜的生活与诗风的王绩,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到了武后时期,四杰挺出,他们是齐梁中健将,渊源于庾信,才调纵横,气象宏阔,改造了宫体诗,声律及风骨兼有的唐诗正式形成。 特别是七言长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完全正碓的评价。继而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李峤的《汾阴行》,浸入玄想。 以后发展成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成为‘孤篇横绝’(王闿运语)的宫体极致。 同时沈佺期、宋之问继承了前人以声律入诗的成就,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 自此以后,诗之分为近体和古体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专工近体和古体也渐渐有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碓是‘词章改变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陈子昂于举世为齐梁之际,独举复古的大旗,提出汉魏风骨,以振衰起敝,端正诗歌发展的趋向,为以后唐诗的发展和繁荣打好了基础,开拓了道路。 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是这一主张的实践。在内容上广阔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形式上一扫藻饰华艳。 上承阮籍《咏怀》,下启李白《古风》,韩愈所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者以此。 第二期,自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起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 主要是开元、天宝时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们为了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表现各种愿望和理想,把诗歌艺术继续推向前进,在创作实践中发展了各种体裁和形式,开创了众多流派,表现了多种风格,而蔚为诗国中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其时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的极为繁荣的时代,即文学史家所羡称的‘盛唐’。天宝以前,奋厉无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 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 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这一派名家中还有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 同时,有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 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艺术传统,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在他们的笔下,有壮阔的湖山,有恬静私村落,也有清新秀丽的园林。 2.论唐诗的流变中国是个诗的国度。 秦以后诗由四言发展为五言、七言。六朝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诗的成就更加完整,随之产生了齐梁宫体诗,亦即“永明体”.唐代诗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艺术精湛,形象丰富,仅据清人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2300余位,作品近5万首。 唐诗发展一般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九十多年是唐诗从齐梁以来浮艳的诗风转向健康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王勃、杨炯、卢照邻、王骆宾等初唐四杰,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后来的陈子昂提倡建安风骨,批判齐梁诗风,开辟了诗歌新气象。 盛唐是指从开元元年到大历五年的五十多年时间,这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同时出现在诗坛。 各种体裁争芳斗艳,诗人辈出。如岑参、崔颢等边塞诗人和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是其中杰出代表。 中唐时期是指安史之乱后,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到唐文宗大和末年的六十多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现实主义得到极大发展,反映疾苦成了优秀诗歌又出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诗。 晚唐指后文宗开成元年(836)到唐亡(907)。 随着国势衰微和社会进一步动乱,诗的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发展,感伤成为他们诗歌的基调。 唐代诗歌是在继承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诗歌自三百篇、楚辞之后,经历了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过程。 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遗产。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各种体裁的不断形成,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创作经验的总结,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诗歌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使之日新月异,出现了高峰。当然,唐代政治、经济的昌盛繁荣,国力的强盛,思想的活跃,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等,都是促进诗歌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唐三百年间,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是初、盛、中、晚四期。第一期,自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睿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 唐开国之初的诗人皆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又都受齐梁文风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诗歌中也散发出一些新鲜气息。‘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 ’(唐诗品汇·总序)即如太宗的《帝京篇》,胡元瑞曾赞扬它‘藻赡精华,最为杰作’。魏徵《述怀》气韵高古,虞世南的边塞之什,追琢精警,风格苍劲,亦称力作。 而模仿陶潜的生活与诗风的王绩,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到了武后时期,四杰挺出,他们是齐梁中健将,渊源于庾信,才调纵横,气象宏阔,改造了宫体诗,声律及风骨兼有的唐诗正式形成。 特别是七言长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完全正碓的评价。继而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李峤的《汾阴行》,浸入玄想。 以后发展成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成为‘孤篇横绝’(王闿运语)的宫体极致。 同时沈佺期、宋之问继承了前人以声律入诗的成就,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 自此以后,诗之分为近体和古体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专工近体和古体也渐渐有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碓是‘词章改变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陈子昂于举世为齐梁之际,独举复古的大旗,提出汉魏风骨,以振衰起敝,端正诗歌发展的趋向,为以后唐诗的发展和繁荣打好了基础,开拓了道路。 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是这一主张的实践。在内容上广阔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形式上一扫藻饰华艳。 上承阮籍《咏怀》,下启李白《古风》,韩愈所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者以此。 第二期,自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起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 主要是开元、天宝时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们为了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表现各种愿望和理想,把诗歌艺术继续推向前进,在创作实践中发展了各种体裁和形式,开创了众多流派,表现了多种风格,而蔚为诗国中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其时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的极为繁荣的时代,即文学史家所羡称的‘盛唐’。天宝以前,奋厉无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 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 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这一派名家中还有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 同时,有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 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艺术传统,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在他们的笔下,有壮阔的湖山,有恬静私村落,也有清新。 3.初唐诗歌发展演变线索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4.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一、普罗诗派及蒋光慈诗歌创作的尝试 普罗诗派是五四新诗中热情歌颂革命的流派,它因"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n)文学"而得名。 歌颂十月革命,歌颂中国革命,并把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结合起来,是这派诗作的重要主题。一九二四年出现的"春雷社",可视为"普罗诗派"的专门文学社团。 蒋光慈则是这一诗派的代表。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 五四时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加入中国**并赴苏留学。 1925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新梦》(1921-1924)便是他于苏联留学时期的作品。《新梦》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1927年蒋光慈的第二本诗集《哀中国》出版。 思想内容:1、歌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列宁,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这部分诗作多分布在《新梦》中,充满了湃澎的革命激情。"高歌革命"是《新梦》的基调。 《莫斯科吟》以描绘经过十月革命洗礼的莫斯科的美丽和壮观开篇,展开了对十月革命的歌赞。"十月革命/又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 /哎!十月革命,/我将我的心灵贡献给你罢,/人类因你出世而重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而这一伟大的历史功业又和列宁的名字紧密相联。因此,当1924年初列宁不幸逝世时,诗人极度悲痛,写了《哭列宁》一诗。 诗人以沉痛的心情缅怀了列宁的丰功伟绩。但诗中仍不乏高昂的战斗激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继承列宁遗志高歌猛进的决心。 诗集《新梦》中这些歌颂十月革命的诗篇,以悠扬激越的诗句第一次把"染着十月革命的赤色"的雄风吹进中国诗坛,对"五卅"前夜的中国知识青年起到了很大的震动和鼓舞作用。 艺术风格:诗集《新梦》不仅显示了蒋光慈对世界革命、对社会主义、对祖国和人民强烈挚爱的思想基调,而且也初步展露了其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感情奔腾,气势豪放,深沉的内在节奏和强烈的思想旋律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富于时代精神的感染力量。 从郭沫若的《女神》到蒋光慈的《新梦》,显示了现代抒情诗的发展正在孕育着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新突破。 2、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痛斥反动军阀的暴行,表达对祖国的真诚热爱。 这部分诗作多分布在《哀中国》中,格调悲愤而深沉。 《哀中国》是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出版于1927年。 其中的诗篇为诗人1924年回国以后至1926年间所作。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蹂躏下,祖国和人民蒙受的灾难,把诗人从对光明的向往唤回到严酷的现实中。 以沉痛的笔触哀叹祖国"满眼都是悲景"的惨状,是这部诗集的情感主调。 《哀中国》一诗,唱出了诗人愤慨的悲音:"满国中外邦的旗帜乱飞扬,满国中外人的气焰好猖狂!"满国中到处起烽烟,满国中景象好凄惨!诗人慨然高唱:"我是中国人,我为中国命运放悲歌,我为中华民族三叹息。 "在《血花的爆裂》、《北京》、《我要回到上海去》、《血祭》等一系列诗篇中,也都表达了诗人 的这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烈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风的变化:尽管《哀中国》里的诗篇感情还过于直露,思想还带着矛盾;但比起《新梦》来,却显得深沉和坚实了,它继承了《新梦》的现实反抗精神,同时又以冷峻沉郁的思考代替了《新梦》的那种单纯热情的讴歌。 较之《新梦》,《哀中国》的诗风也有变化:在革命浪漫主义气息中明显融进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因素,悲怆的音调代替了欢快的旋律,愤怒的现实批判取代了美妙的理想追求。这一切,说明诗人与现实生活更贴近了。 这种变化在蒋光慈稍后创作的自传体长诗《哭诉》(后改名为《写给母亲》)和《乡情集》中,又显出了新的波折和发展。 二、初期普罗诗派的艺术特点及对新诗的贡献 普罗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 1、早期象征派的"内倾于诗人感觉世界"不同,它强调直接从外部世界,即大时代里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吸取诗情。 2、诗人自觉地把自我消融于无产阶级战斗群体之中,主张革命文学"它的主人,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 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消解了早期白话诗及抒情诗的强烈的主观性与个人性,《女神》式的对"自由、独立的个人"的肯定与表现转化为对无产阶级"战斗的集体主义"的歌颂:这显示了抒情诗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对以后左翼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无产阶级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诗歌(文学)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 注重于理性理想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然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露,想象也趋于平实:这些方面又是与早期白话诗相通的。 5.阐述中国诗歌的流变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 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 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 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 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 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 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 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 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 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作。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 他们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 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为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成为了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田园诗,如《归园田居》、《饮酒》等,写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质朴的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表达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陶渊明是追求人生艺术化的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之一,为后世文人筑起一个精神的家园。 东晋被宋取代,之后宋、齐、梁、陈交替,四朝偏安江南。 南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现清丽。 6.唐宋词的发展演变线索是什么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 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 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 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 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 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 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 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 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 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 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 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 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 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 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 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 且取径日趋狭小。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 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 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 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 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 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 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7.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大的流变【摘要】: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开创了山水诗和田园诗,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发展了陶谢诗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渗入山水景物的描绘,使山水诗与田园诗得以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 田园诗 合流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7],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 8.唐宋词的发展演变线索是什么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且取径日趋狭小。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小题1: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朝径”“夜烟”点明是清晨,柳花飞舞、麦田水涨则是白天所见,“钟声”“悬月”已是黄昏,尾联则写渔家劳作到深夜。 小题2: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线索,线索一般就是时间、空间、情感等逻辑上的。本诗歌作为记游诗,从一些关键字可以看出线索,时间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答本题时,一定范围只能在最后颈联上,位置不错,先写画面,分析意境,结合全诗来写感情。从炼字、技法上下功夫。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