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古诗1、全诗 日暮苍山远 ,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2、注释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觉得路途远, 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困。 柴门外忽然传来了狗叫的声音, 原来是这家主人冒着风雪深夜从外面归来。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5)夜归:夜晚归来。 3、出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 4、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2.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古诗1、全诗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2、注释暮色降临山色苍茫觉得路途远,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困。 柴门外忽然传来了狗叫的声音,原来是这家主人冒着风雪深夜从外面归来。(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3)白屋: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4)犬吠:狗叫。 (5)夜归:夜晚归来。3、出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4、作者简介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 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 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3.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 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 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对这首诗 的词句释义和意境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实则言简 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这给解读带来难度,歧 义难免,多解必然。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 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 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 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 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 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4.逢雪送芙蓉山主人的诗句是什么回答有奖啊啊啊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注释] 逢雪:遇到下雪。 投宿在芙蓉山一家人家里。 苍山:青色的山。 这句说: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四周的青山显得模糊而遥远了。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 这句说:天冷了,山间破旧的茅草屋更显得贫寒了。 柴门:贫苦人家用碎木材、树枝、芦柴等做成的门。 吠(fèi):狗叫。 这两句说:柴门外传来一阵狗叫,在这漫天风雪的夜里,有人从外面来投宿了(改正:应该是这个房子的主人归来了)。 夜归人:指诗人自己(改正:应该指房子的主人)。 苍:青色。 闻:听。 古文今译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 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改正: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晚夜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哦,原来是房子的主人回来了。) 5.<<逢雪送芙蓉山主人>>的全诗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