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漠沙如雪是什么意思啊大漠沙如雪意思: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 出自: 马诗·大漠沙如雪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李贺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⑴大漠:广大的沙漠。 ⑵燕山:在河北省。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钩:古代兵器。 ⑶何当:什么时候。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⑷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2][3][4] 译文: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2.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书贴 [1](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4)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阿萨德密。[2][3] 作品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怀。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787年(贞元三年),作者当时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3]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白居易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4] 希望被您采纳! 3.求《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的翻译玉颗珊珊下月轮,-桂花从天而降,好象是月上掉下来似的, 殿前拾得露华新。 -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至今不会天中事,-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的吧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 作者简介 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 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 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 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 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 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他胆识过人,声称要“上剥远非,下补近失”(《皮之文薮序》),往往发前人未发或不敢发。 他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或说后至浙江依钱□(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或说流寓宿州以终,墓在濉溪北岸(《宿州志》)。 著有《皮子文薮》10卷,收其前期作品,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编。有《四部丛刊》影明本及中华书局排印萧涤非整理本通行。 《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为《文薮》所未收。《全唐诗》收皮日休诗,共9卷300余首,后8卷诗均为《文薮》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萧涤非、郑庆笃重校标点本《皮子文薮》,将皮日休自编《文薮》以外的诗文附于书后。 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近人考订有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迹考》、萧涤非《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等,可资参考。 皮日休著作 唐‧皮日休,《文薮》,明正德庚辰(15年)吴门袁表刊本。 唐‧皮日休,《文薮》,明万历戊申(36年)吴门许自昌校刊本。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日本享和二年刊。 唐‧皮日休着,萧涤非、郑庆笃校注,《皮子文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皮日休、陆龟蒙撰,《松陵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皮日休诗文选注》唐 皮日休着 申宝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皮日休诗歌研究》王盈芬 中正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 1993 〈皮日休、陆龟蒙二三事迹新考〉尹楚彬 中国韵文学刊 1988:1 〈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缪钺 四川大学学报1955:2 〈论皮日休〉郑庆笃,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1 期刊论文 (一) 皮日休相关研究论文 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二期,页123–136。 萧涤非,〈校点《皮子文薮》说明—兼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文史哲》,1958年一期,页1–6。 唐玲玲,〈皮日休简论〉,《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四期,页39–41。 郑庆笃,〈论皮日休〉,《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年一期,页175–184。 郑庆笃,〈皮日休〉,《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页713–731。 刘扬忠,〈皮日休简论〉,《中国古典文学论丛》(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页186–205。 李庆年,〈关于皮日休的一些问题〉,《唐代文学论丛》(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页114–134。 缪钺,〈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历史研究》,1958年二期,页71–78。 郭义淦、郭义涛,〈皮日休籍贯考〉,《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五期,页115–122。 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学术月刊》,1979年八期,页69–70。 袁宏轩,〈皮日休死因探考〉,《山西师院学报》,1985年二期,页51–54。 吴松泉,〈〈题同官县壁〉非皮日休作〉,《南充师院学报》,1982年四期,页71–75 。 黄保真,〈论皮日休的文学思想〉,《学术月刊》,1982年五期,页57–60、69。 邵传烈,〈晚唐的抗争和激愤之谈—略论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的杂文〉,《江海学刊》,1990年六期,页173–176。 颜玲,〈警世醒俗、剥非补失—读皮日休的箴、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六期,页47–50。 沈开生,〈皮日休同情人民和人民起义吗?〉,《北方论丛》,1982年二期,页35–40。 步近智,〈唐末五代皮日休、无能子、谭峭的进步思想〉,《。 4.《观刈麦》的全文注解注释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观刈麦(1张)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吝惜、珍惜。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15)悬:挎着。 (16)敝筐:破篮子。 (17)相顾言:互相诉说。顾:视,看。 (18)输税:缴纳租税。 (19)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竟,却。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20)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21)岁晏(yàn):年底。晏,晚。 (22)念此:想到这些。 (23)尽日:整天、终天。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5.求这几首诗的赏析(随便哪一首都可以,只要一个)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 "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宋诗钞》) 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夜 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嫦 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 6.古代留下诗歌最多的人是谁第一是乾隆—— 乾隆的御制诗集共5集,434卷,收诗41800首。这是在位六十年间所写的,平均每天要写两首诗。此外,在他即位以前,当皇子的时候,有《乐善堂全集》;在他退位以后,当了太上皇,有《御制诗余集》。这些还在41800首以外。其诗作之多,有史以来,首屈一指。如《全唐诗》共900卷,收集唐代300年中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也才只有48000余首。也就是说乾隆帝一个人的诗作,篇幅上竞可与遗留下的全部唐诗相比拟,其数量之多,创作之勤,实可令人惊愕。 详见 第二是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现存有诗歌9300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 /gushi/luyou1.htm 7.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8.三春白雪归青家是什么意思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赏析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征夫长期守边,转战塞外不能还乡的哀怨之情。诗中虽没有一个“怨”字,但怨情自生,字字是“怨”,回肠荡气,凄楚哀婉。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一年年地驻防金河,今年又来据守玉门关,军营生活十分孤寂与单调,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相依为伴。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遥想江南已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而偏远荒凉的昭君墓地还是大雪纷飞,白茫茫的一片,那波涛汹涌的万里黄河,依旧回转曲折地环绕着沉沉黑山。 作者: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唐朝河东人。大历年间进士。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大致生活于玄宗至代宗时期。与其弟柳中行皆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擅长边塞诗和闺怨诗。《全唐诗》录其诗十三首。 注释: [1]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南。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2]岁岁、朝朝:指年年月月。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借指武器。 [3]三春白雪:是说暮春三月尚有白雪。青冢:汉代王昭君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常见草色青青,故称。 [4]黑山:又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 解释:“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遥想江南已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而偏远荒凉的昭君墓地还是大雪纷飞,白茫茫的一片,那波涛汹涌的万里黄河,依旧回转曲折地环绕着沉沉黑山。 9.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是出自于哪首诗长干行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yànyù)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zhì)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miǎo)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cōng),佳期兰渚(zhǔ)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妾: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头发尚短。 2.剧:游戏。 3.骑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骑。 4.床:指的是井边的护栏,《静夜思》中的也是这个意思。弄:逗弄。 5.无嫌猜:指天真烂漫,互相要好。 6.羞颜句:指结婚后,就一直含着羞意了。 详见下面的低头两句。未尝:《全唐诗》校作“尚不”。 7.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 8.愿同句:意谓愿意永远结合在一起。 尘与灰,犹至死不渝,死了化作灰尘也要在一起。 9.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 事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也以此为信行的范例。 10.岂上句:因深信两人的情爱都是牢固的,所以自己决不会成为望夫台上的人物。望夫台,类似的望夫石、望夫山的传说有好几处。 故事的大意是,丈夫久出不归,妻子便在台上眺望,日久变成一块石头。王琦注引苏辙《栾城集》,说是在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南。 11.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 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水淹没,船只不易辨识,易触礁致祸,故下云不可触。古乐府也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语。 12.猿声句:三峡多猿,啼声哀切。 13.门前句:意谓女主人常望着丈夫出门时的踪迹而等待着,只见踪迹上都已生出青苔了。 迟:等待,一作“旧”。 14.蝴蝶黄:明杨慎说是秋天时黄蝶最多,恐系附会之说。 黄:《全唐诗》作“来”。 15.此:指蝴蝶双飞。 16.坐:无故,自。 17.早晚:何时。 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都在今四川省东部。 18.不道远:不会嫌远。 19.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东的江边上。据陆游《入蜀记》说,自金陵(南京)至长风沙有七百里。 地极湍险。 20.《长干行·其二》又作张潮诗,黄庭坚亦作李益诗。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韵译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 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 手持青梅绕着井栏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 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 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 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 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 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 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滪堆。 五月水涨滟滪难辨担心触礁, 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 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 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美丽, 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 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 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 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长干行·其一》从女子的童年写起。“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古代小孩不束发,“妾发初覆额”表明年纪还很小。“剧”是玩耍 诗意图的意思。 这几句是说商妇和她的丈夫在童年时代就有着亲密无间的友谊。以下从“十四为君妇”到“十六君远行”,用年龄序数法写女子婚后的生活历程。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虽然是竹马之交,但从一起游戏的伙伴而结为夫妻,新婚期内毕竟也还是使她羞答答地难以为情。诗人以真实而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画出一个羞涩、天真的少妇形象。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即使化为灰烬,也生生死死,永不离分!这里是化用《吴声歌曲·欢闻变歌》中“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的意思。 我们仿佛听到了少男少女海誓山盟的赤诚心声。这位女子的热情、坚贞的性格,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 “抱柱信”“望夫台”二都是古代的传说。“抱柱”是说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与他的爱人约定在桥下见面;尾生先到,忽然河水暴涨,他不肯失信,便紧抱桥柱,结果淹死。 关于望夫台、望夫山、望夫石的传说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