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有儒者,唐季隐兹峰。 电已收遗藁,云方锁暮钟。 木碑无世次,石洞断人踪。 此士何曾死,林深不可逢。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逸儒者在唐末隐居山峰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儒者高尚品格和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 首联“相传有儒者,唐季隐兹峰”,通过“相传”二字,引出这个儒者的传说,而“唐季隐兹峰”则交代了他隐居的时间和地点。颔联“电已收遗藁,云方锁暮钟”中,运用电收遗藁、云锁暮钟的景象,描绘了山峰上的清幽、静谧的氛围,进一步强调了儒者的隐逸生活。 颈联“木碑无世次,石洞断人踪”,通过描绘木碑无字、石洞无人迹的景象,表现了儒者超脱世俗、不问世事的品格,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个儒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尾联“此士何曾死,林深不可逢”,以反问句表达出儒者的精神和品格并没有因死亡而消逝,而是深深地隐藏在森林之中,难以遇见。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儒者高尚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隐逸儒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高尚品格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