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 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 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 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高自持的士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徐孺这样的高尚人士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之情。 首联“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以徐孺比喻所咏之士,表现出他的清高自持和不轻易迎合他人的品格。“柴扉”则呼应了徐孺的隐居生活,进一步凸显了他的高洁。 颔联“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羔雁是古代的聘礼,此处用来代表世俗的繁华和荣誉。而凤麟则是稀有的瑞兽,象征着更为珍贵的事物。诗人在此表示,虽然听到了羔雁离去的声音,但却并未见到凤麟的到来,暗示着士人在世俗与高尚之间选择了后者。 颈联“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描述了士人的生活状态,他在庐阜寻找僧人,又奔赴东湖听讲,生活充实而富有意趣。这也反映了士人追求精神生活,超脱于世俗纷扰的境界。 尾联“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诗人表达了对士人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像士人一样操杖屦,在林下相陪。这既表现了诗人对士人生活的赞美,也流露出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徐孺为喻,赞美了士人的高尚品格和超脱世俗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向往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