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知猿鹤伴闲居,不觉忧时鬓已疏。 对客怕言今日事,挑灯重读少年书。 楼迎山色诗堪画,门对梅花月共锄。 相业累兴明主意,先生只恐自踌躇。 |
| 这首诗《但知猿鹤伴闲居,不觉忧时鬓已疏》是一首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诗,表达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满足和对时政的淡漠,显示出他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闲适生活态度。 首句“但知猿鹤伴闲居”描绘了诗人独自隐居的场景,只有猿鹤为伴,暗示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满足。猿鹤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赋予高洁、清雅的意象,此处猿鹤伴闲居,更显诗人闲居生活的清幽与自在。 “不觉忧时鬓已疏”表达了诗人对时政的淡漠,虽然鬓发疏落,但并不感到忧虑,体现出他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闲适生活态度。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时局、时政,也可以理解为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淡漠。 “对客怕言今日事,挑灯重读少年书”两句,描绘了诗人面对客人的态度。他害怕谈论当前的时事,于是选择在灯下重读年轻时的书,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逃避。这里的“少年书”可以理解为诗人年轻时所读的各种书籍,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正义的追求。 “楼迎山色诗堪画,门对梅花月共锄”两句描绘了诗人的居所环境。楼前是山色,门对面是梅花和月光,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仿佛可以入诗、入画。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舒适、宁静,进一步突显了诗人闲居生活的惬意。 最后两句“相业累兴明主意,先生只恐自踌躇”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但又因为自己的隐居生活而感到犹豫和矛盾。这里的“相业”可以理解为辅佐国家、治理天下的才能和事业,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文学成就和名声。而“累兴明主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担忧,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文人应有的情怀。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闲居生活的惬意和对时政的淡漠,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文人应有的情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