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对平仄有什么要求古诗词平仄之我见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 知。 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 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 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 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 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 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 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 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 ,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 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 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 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 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 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 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 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 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 低了音乐的丰富性。 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 。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 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 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 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 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 ,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 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 艺术不是科 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 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 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 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 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 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 ,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 智之举。 2.关于古诗中的平仄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 3.求简介古诗平仄和押韵关于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用韵叫做押韵(压韵),也叫“叶(xié)韵”,是语音学上的名词.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诗、词、曲,包括民歌、歌词、戏曲,只要是吟咏歌唱的,没有不押韵的.韵又叫“辙”,押韵又叫“合辙”,所以人们常说“合辙押韵”.所谓韵,大体就是汉语拼音音节中的韵母,押韵就是把同一个韵部(韵母相同)中的字,放在诗歌(包括词曲)规定的固定位置,一般都用在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末尾,这样就构成了押韵,所以又叫韵脚.汉字大都是拼音字母拼出来的,一个字(音节)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在前,韵在后,比如“忠”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写成“zhōng”,还有一些字和它的韵母是相同的,如“童”(tōng)、“弓”(gōng)、“空”(kóng)等,所以它们都是同一韵部里的同韵字.凡是同韵字就可以用为韵脚押韵.(字下带点的字是入声字,下同)例如: 陆游(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āi),尚思为国戍轮台(tái).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lái).句中的“哀”、“台”、“来”,它们的韵母都是“āi”,构成押韵.第三句按格律是不押韵的.在汉语语音单韵母a、o、e的前面,还可以有i、u、ü这些韵头,有了韵头又可以组成若干韵母: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它们虽然韵头不同,但主要的韵母(韵腹)相同,也是同韵字.例如: 范成大(宋)《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彷桑阴学种瓜(guā)杜牧(唐)《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chén),流水无情草自春(chūn).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rén).“尘”、“春”、“人”,都是押韵的平声字.其中“春”(chūn)字的韵母“ūn”是“uēn”的略式.都是平水韵中“上平声”的“十一真”里的字,读起来也是押韵的.押韵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构成诗词的音乐美,也便于吟咏、歌唱、记忆和传诵.但是有时候我们诵读古诗时,觉得诗中的韵脚读起来并不押韵,感到有些别扭.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的缘故,如果按过去的语音读,那是押韵的、合辙的.当然今天让现代汉语诵读,自然就觉得不押韵了.诗歌押韵自古就有,但将它格律化是从齐梁时期讲究四声开始,逐渐形成的,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高峰.同韵相押(即音节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是诗人根据当时的语音用韵,后来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用韵也就有所不同了.古人写近体诗是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汉字的音节,都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声、韵、调.韵书就是依照音节声、韵、调的不同情况把汉字编排起来的工具书.按字韵分部编排,每一个韵部收有若干同韵的字,以便写作用韵时查阅,这样的韵书实际上就是查阅诗韵的字典.关于韵书据文献考证,我国最早的一些韵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多已散失,并未流传下来.到了隋代,陆发言继承和总结了前代韵书的精华,编写了《切韵》一书,盛行于世.这部书共二百零六韵,因太繁细,不便于使用.唐人孙缅把《切韵》改为《唐韵》,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成了当时作诗用韵的官书,用韵的标准.到南宋时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和并起来,编成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成一百零七韵.其后又有金人王文郁(山西平水)合并为一百零六韵,被称为“平水韵”,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诗韵》,成为后世用韵的依据.康熙时代编辑的《佩文诗韵》和后来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都是根据“平水韵”整理而成的.“平水韵”(佩文诗韵〉的韵目,共有一百零六个韵部,现分列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二十九韵)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珍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筱(筱)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ge)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xian) 去 声(三十韵)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迂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 声(十七韵)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he) 八黠 九屑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说明:(一)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故分为上下两卷,无其他含义.(二)韵部表示韵母的分类(种类),把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找出其中一个字做为代表,就是所谓的韵部,如“一东”、“二冬”等等.“平水韵”在金、元以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写近体诗有时还要按照“平水韵”用韵.至于某一韵部中有哪些常用字,可参考后面的附录《古诗韵常用字简表》.诗韵有宽有窄,韵部里同韵字数量多的是宽韵,使用时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用韵方便.字数少的叫窄韵,也叫险韵。 4.诗词里面的平仄是怎么规定的诗律浅说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 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 5.【古诗词平平仄仄是怎么样的意思.】sYc 很高兴能和你一块解读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 一楼的回答很是充分!建议 夏火柴 详细读,如果有必要的话! sYc 觉得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远远欣赏也别有番滋味的! 单就 夏火柴 提出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给你解释不知你满意否?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为加深理解; sYc 觉得引用一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6.【试析,诗词平仄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词格律】词中没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具体平仄要求需要查询《词谱》律诗的格律如下: 律诗的格律讲起来太复杂了.有意者可购余浩然著《格律诗词写作》学习一下,王力的《格律诗词》听说也不错.简单说一下吧,关于平仄、韵,请参阅本人前几篇博文或别的资料. 七言律诗: 1.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五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固然可以不论,但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五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次联第一句的第二个字要和上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4.对仗:除首联和尾联,基本要求每联对仗. 5.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韵时不对仗,不押时对仗.不能平仄通押.长律有中途换韵情况. 6.拗救:出现拗句时一般要“救”,但多数拗句也有单独使用的情况.不详述. 7.对:平仄要求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五言律诗: 1.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同七言律. 4.对仗:同七言律. 5.押韵:同七言律. 6.拗救:同七言律. 7.对:同七言律.。 7.【古诗平仄区分,基本句式,对仗及所押韵部李商隐的《禅》:本以本以高难饱,(仄仄平平仄)徒劳恨费声.(平平仄仄平)五更疏欲断,(仄平平仄仄)一树碧无情.(仄仄仄平平)薄宦梗犹泛,(仄仄仄平仄)故园芜已平.(仄平平仄平)烦君最相警,(平平仄平仄)我亦举家清.(仄仄仄平平)1、平仄:已在每句后标明.2、拗救:颈联出句第三字“梗”字拗,对句第一字“故”字拗,对句第三字“芜”字救上述两处拗字;尾联出句第三字“最”字拗,第四字“相”字救.3、对仗联:颔联、颈联.4、所押韵部:下平八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