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对诗歌的评价

1.谈谈你对诗歌的看法,要有自己的见解

诗歌,不完全是阳春白雪,也包含有下里巴人的东西.诗歌中既有文人雅士的佳作,也有凡夫俗子的偶得.中国诗歌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从诗经,离骚,到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并不出名的明清诗歌.到了近代,也涌现出一批优秀诗人.从古体诗,到律诗,绝句到宋词等,无不反映中国历代文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歌咏,对丑恶事物的憎恨.无论是华丽的骈文,还是清新的诗歌.都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近当代也有古体诗词的作者,还有不少佳作,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也不错,都是一些现当代诗歌.在今天,在流行歌曲充斥人们耳朵的时候,诗歌的发展呈现疲软的台式,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重视诗歌的发展,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我喜欢诗歌,有机会可以探讨下.完全自己的想法,码字不容易,采纳了吧.。

2.如何对诗歌进行评论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目。题目往往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注意作者。高考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注释。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相关词句暗示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注意题材。送别诗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壮丽的边塞风光,或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对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对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资料是以前学习的时候找到,希望有所帮助。。。。。

3.对诗歌进行评价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4.关于诗歌的评价

怎样评价现代诗

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的区别。简单的说,散文表达的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思绪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小说是角色的经历,而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串串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当它们被组合起来并被读者整体感知后,才获得了价值,这时文字成了作者的工具,成了承载意义的载体,所以在评判散文和小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写要表达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构思,然后才是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词语被表达出来的。好的构思加准确、优美的词语构成了好的作品,意识是作品根本的目的。

但现代诗是什么呢?它的作者抽离出了由文字构成的意义世界,并俯视和欣赏文字。正如我们来到了大花园,仔细凝视每一朵盛开的鲜花。此时的作者成了园艺师,将自己喜欢的各色花朵收集起来,编织出好看的图案。至于这图案代表什么,他并不在乎。

现代诗歌也是由一个个作者觉得好看好听的文字组成的,每个字都给人美好的感觉。也许他们背后也有着被人们赋予的各种价值和意义,但这巧妙的组合并不是靠意义支撑的,同时,它们组成的整体也不代表某个意义或价值。这又如同一首歌曲一样 ,音符组成了美好的旋律,但它不指向某个特定的意义,关键在于好听。这也难怪诗和歌被别人组成了一个词:诗歌。很显然,文字本身就成了现代诗的目的。

所以,评价一首现代诗,我们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够给我们自然的美感,然后它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可以自由的赋予

5.诗中诗人——评论诗人的诗句有诗词中包含对诗人评论的诗句有哪些

别人写李白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李白写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

6.对诗歌的评论

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上一篇
飘的诗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