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南

1.钱姑的《南山有云覆青桑中南桑这个名字是出自诗经的什么

南山有云覆青桑应该是钱姑自己想的然后取为南桑,出处应该是《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它是贵族宴饮聚会时颂德祝寿的乐歌。

2.诗歌中南赋

1、诗: 是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我国保存最早的诗集是《诗经》。可以看出那时的诗的体式是很自由的。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喜、怒、哀、乐情感的歌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化的进步,文人的参与等等因素的影响,“诗”的内容和体式也都不断发展。

到了唐代,有着严格的行数、字数、平仄限制的格律诗成为诗歌的主流。格律诗主要有两大类: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至七字。绝句每首四句,是律诗的一半。

“绝,断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把律诗斩掉一半就是绝句。

律诗和绝句还严格讲究音节的平仄和上下句的对仗。我们平时说的“唐诗”一般指这些诗。

请比较下边两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律) 登颧雀楼 (五绝)王 勃 王之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对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对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词:也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歌词,所以又叫“曲子词”。

为了便于歌唱,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在唐宋时代,熟悉音律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叫“填词”。

后来一般词人不再理会音律,只按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使词逐渐脱离音乐,成为纯粹的文学形式、诗的别体了。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

“词”也有固定的格式,有句数、字数及平仄限制,但没有律诗绝句那么严格。与“诗”的最明显区别是句式的多变,有时一个字便是一句。

(现代诗也有长短句,但与“词”是不同的。现代诗的长短是完全自由的,“词”是有固定的行数、字数及格式要求的。)

另外,词的语言更接近口语,更通俗易懂。并且较长于表现纤柔缠绵的情感。

“词”的不同风格的标识是“词牌”。如“菩萨蛮”、“卜算子”、“满江红”等。

每个“词牌”代表一个特定音律节拍,古人用“词谱”记录之,相当于现在的乐谱。只是早已失传,今已无人能解。

只能从中了解词的句式结构和平仄变化而已。即使如此,“词”仅作为一种文学,其光芒也足以让中华民族骄傲的了。

现与大家一起欣赏两首词:鹊桥仙.七夕(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 剪 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4、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其它供参考,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三)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 疏。

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 表。

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 序跋。

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quot;。

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九)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 (十)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留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十一)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

3.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周南和召南应

“二南”是对周公、召公治下南国各小国的泛称,《诗经》中的“二南”作品都是南国地方的民歌。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国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诗经》。

《召南》为先秦时代召南地方民歌,是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召南地区在汉中盆地东部及南阳一带。

扩展资料: 《诗经》《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风》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周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召南。

4.《诗经》中有哪些经典篇目

(1)《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 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 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 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诗经。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费其实。之子于 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 子于归,宜其家人。

(3) 《诗经•国风•邺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 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 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 嗟洵兮,不我信兮! (4) 《诗经•国风•邺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 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 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 人,母氏劳苦。

晛皖黄鸟,载好其音。有子 七人,莫慰母心。

(5)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纲衣。齐侯之子,卫 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瓤 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 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帻镳镳,翟 莽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施众秽秽,鳢鲔发发。

葭英揭 揭,庶姜孽孽,庶士有竭。 (6)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玫。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7) 《诗经。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 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 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 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8)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 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 日不见,如三岁兮! (9) 《诗经•国风•郑风•子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 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 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曰 不见,如三月兮! (10) 《诗经•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7K—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 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釆采,白露 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1)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 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効。我 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 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5.诗歌中南赋

1、诗: 是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我国保存最早的诗集是《诗经》。可以看出那时的诗的体式是很自由的。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喜、怒、哀、乐情感的歌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化的进步,文人的参与等等因素的影响,“诗”的内容和体式也都不断发展。

到了唐代,有着严格的行数、字数、平仄限制的格律诗成为诗歌的主流。格律诗主要有两大类: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至七字。绝句每首四句,是律诗的一半。

“绝,断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把律诗斩掉一半就是绝句。

律诗和绝句还严格讲究音节的平仄和上下句的对仗。我们平时说的“唐诗”一般指这些诗。

请比较下边两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律) 登颧雀楼 (五绝)王 勃 王之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对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对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词:也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歌词,所以又叫“曲子词”。

为了便于歌唱,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在唐宋时代,熟悉音律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叫“填词”。

后来一般词人不再理会音律,只按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使词逐渐脱离音乐,成为纯粹的文学形式、诗的别体了。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

“词”也有固定的格式,有句数、字数及平仄限制,但没有律诗绝句那么严格。与“诗”的最明显区别是句式的多变,有时一个字便是一句。

(现代诗也有长短句,但与“词”是不同的。现代诗的长短是完全自由的,“词”是有固定的行数、字数及格式要求的。)

另外,词的语言更接近口语,更通俗易懂。并且较长于表现纤柔缠绵的情感。

“词”的不同风格的标识是“词牌”。如“菩萨蛮”、“卜算子”、“满江红”等。

每个“词牌”代表一个特定音律节拍,古人用“词谱”记录之,相当于现在的乐谱。只是早已失传,今已无人能解。

只能从中了解词的句式结构和平仄变化而已。即使如此,“词”仅作为一种文学,其光芒也足以让中华民族骄傲的了。

现与大家一起欣赏两首词:鹊桥仙.七夕(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 剪 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4、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其它供参考,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三)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 疏。

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 表。

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 序跋。

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quot;。

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九)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 (十)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留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十一)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

6.《诗经》的诗歌背景是什么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 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 (《史记•货殖列传》)。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个农业社会。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 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这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来 看,周族确是靠着农业而兴盛发展起来的。

《豳风•七月》则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 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耗》 以及《周书》内的《金滕》、《梓材》、《康诘》、《洛诘》、《无逸》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

家族宗法制度、土 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 一体。

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宰我曾问孔子何谓鬼 神,孔子回答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并且进一步解 释:“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官室,设为宗祧,以 别亲疏远迩,教民返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C3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礼记•祭义篇》) 以此了解《诗经》中的颂诗、雅诗,便可以得其要领。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40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 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 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 整体而言,正是这500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 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7.《诗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 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 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 进行祭祀时的乐歌。赋、比、兴是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最早用 于《诗经》。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 所触发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 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 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 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以表达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 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形象塑造、心理描写、意境形成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发展成为诗歌 常用的创作手法。

《卫风•硕人》中描绘庄姜之美:“手如 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 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 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瓤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 图变得生动鲜活。《诗经》是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 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 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功不可没,如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 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相关内容
上一篇
诗经法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