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有美感的诗句李清照 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 鹊桥仙 作者: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有哪些极富有美感的诗词或句子NO.1 NO.1 白云生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 《过始宁墅》 NO.2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NO.3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菩萨蛮》 NO.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NO.5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 《题龙阳县青草湖》 NO.6 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石延年· 《寄尹师鲁》 NO.7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NO.8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 NO.9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NO.10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采桑子》 NO.11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NO.11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卿云歌》 NO.12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欧阳修· 《蝶恋花》 NO.13 浮生只合樽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一枝梅。——舒亶· 《虞美人》 NO.14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 《浣溪沙》 NO.15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欧阳修· 《蝶恋花》 NO.16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晏殊· 《清平乐》 NO.17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晏殊· 《采桑子》 NO.18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 《踏莎行》 NO.19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 《清平乐》 NO.20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寓意》 3.“富有美感”的诗句有哪些1. 《别聂之美》 年代: 宋 作者: 司马光 客宦常漂泊,离怀徒自劳。 贫无衣换酒,空有涕沾袍。 木叶寒犹在,江潮暮更豪。 行舟远不见,赖有片帆高。 2. 《益寿美金花》 年代: 元 作者: 侯善渊 丹田固蒂。旋引灵泉频溉济。渐长黄芽。风撼孤根一径斜。美金花发。艳放清香初破甲。煎插银瓶。兼炷龙涎献上清。 3. 《次韵和之美十日菊》 年代: 宋 作者: 韩维 孤根随地发,繁蕊破霜迟。 但取凋零晚,何忧赏爱移。 物情伤老大,人事阅兴衰。 会有陶彭泽,清樽与重持。 4. 《观杨之美画》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天官乘车建朱旗,赤旛前亚风卷披。 二龙缓驾苍髯垂,印箱傍挈文籍随。 双骖推轭如畏迟,行从冠服多威仪。 水官自有真龙骑,两佐并跨鲸尾螭。 步趋群吏怪眼眉,云生海面无端涯。 雷部处上相与期,人身兽爪负鼓驰。 后有同类挟且搥,次执雷镜风囊吹。 青蛇有角鱼足鬐,上下引导神所施。 地官既失不可知,此画传是阎令为。 设色鲜润笔法奇,绢理腻滑鸡子皮。 吴生龙王多裂隳,八轴展玩忘晨炊。 李成山水晓景移,黄荼花竹雀拥枝。 韩干马本模搭时,神骏都失存毫氂。 日高腹枵眼眦眵,邂逅获见何言疲。 厚谢主翁意不衰,他日饱目看无遗。 5.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4.美学角度浪漫古诗欣赏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英雄泪! 【水龙吟 辛弃疾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 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 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 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 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 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 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 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 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 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 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 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 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 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 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 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 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 “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 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 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 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 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 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 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 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 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 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 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 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 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 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 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 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 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 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 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 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 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 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 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 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 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 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 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 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 5.什么是诗歌的美学追求诗歌语言的美学标准 写作诗歌,要调动诸多文学手段。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的是夸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用的是对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的是比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的是拟人;“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用的是反复;还有用顶针,用借代,用排比,用设问,用反问,用赋、比、兴的。诗歌语言还要讲音节,讲声韵,但不管用哪一种或多种方法,根据我的体会,好的诗歌语言要做到四个字,即四字标准。 第一个字是“顺”。即言顺、气顺、情顺、理顺。 所谓言顺,是要求自然流畅,不拗口,不晦涩。白居易常将写好的诗念给老太婆听,听不懂就修改,直到老太婆能听懂为止,追求的就是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凡是千古名句,无一不是通畅自然的句子。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 所谓气顺,就是要求一韵到底,一气呵成。一幅书法要气韵贯通,一幅画要气韵流畅,一支歌要音韵和谐,一首诗也不例外,要不凝滞,不阻隔,朗朗上口,通畅自然。 所谓情顺,就是要有感而发,要纯真,不虚伪,不无病呻吟。在一首诗中,情感往往有变化,有抑扬,但要统一,要一脉相承。 所谓理顺,是指议理诗中的理要正确,不偏颇,有较高的品味和见识。总之,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都要顺情、顺理、顺气、顺口。 “顺”是诗歌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字是“切”。 即对人或事物的形态、声音、性状的描摹要准确,要切合,要切题、切意、切情、切景,要切时、切地,切合人物身份,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字义、词义、句意要弄清楚,对典故、传说、历史要把握准确。 刘勰说,“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大作家莫泊桑说:“不论人家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怪不得王安石把“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先后改为“过”,改为“入”,改为“满”,最后才改为“绿”字。 黄山谷把“高蝉正抱一枝鸣”的“抱”字,先后改为“占”,改为“在”,改为“带”,改为“要”,最后才确定为“用”字。范仲淹将“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的“德”字改为“风”字,贾岛改“推”字为“敲”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追求的是一个“切”字。 第三个字是“新”。“新”包括内容新和语言新。 内容新包括角度新、立意新、张扬个性,写有独特见解的诗词。语言新指的是炼字,选词、用句要有新鲜味,要新颖。 要剔除陈腐的老套的和人云亦云的词句,要推陈出新,要典故翻新。“嚼人家咬过的馍没味道”,说的就是这个理。 诗少不了写景。就写景而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得一派清新;“小桥流水人家”写出江南特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出了江南春的特有景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浩渺壮阔及诗人的特别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大西北傍晚的雄浑与孤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心灵深处的痛楚。总之,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景物的新奇。 再看写人。窦娥的冤屈,卖炭翁的苦痛,琵琶女的身世和技艺,无一不写得个性鲜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日常小事写仁慈写母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用细节用动作写羞涩写无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用比喻用夸张写出感情的真挚与深厚。 总之,古人无论是写征夫、写闺秀、写文士、写寡妇,都形神毕肖,个性鲜明,真正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四个字是“变”。 诗歌篇幅短小,用语简炼,特别是近体诗,五绝少到20个字,七律也只有56个字。还兼以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限制,它的用语省略、跳跃、倒装变化甚多。 如省略: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有一个动词,显然省去了谓语;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的主语不是花,惊心的主语不是鸟,它们的主语都是人,却被省略了。而这些诗均为名篇大作,经一省略,诗句更为精炼,内容更生动更丰富了。 再看跳跃的例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一二句,作者李商隐着眼当前,回答归期,而夜雨迷漫,内心愁苦至极。 第三句假设,第四句跳到日后相遇时的情景来构筑全诗。诗句明白如话,而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再来看倒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应为“东望故园路漫漫”。 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按一般说法也该改“惊鹊”为“鹊惊”,改“鸣蝉”为“蝉鸣”。杜甫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也应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这样一变化,不仅平仄协调,句法新颖,而且形象性强,给人印象更鲜明深刻。 6.闻一多新诗的美学追求是什么闻一多的新诗理论,特别是他的“诗的格律”的理论,对于促进新诗创作的规范化来说,的确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一理论提出之后,中国新诗一度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创作情态.二十年代末期,以新月派为代表的诗歌创作者,大量地尝试写作结构谨严、字句工整、音韵和谐的新诗文本,追求格律化成为新诗创作的主要表达策略.在这方面以徐志摩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许多诗歌作品,诸如《再别康桥》、《偶然》、《望月》、《起造一座墙》等等,都遵循一定的格律规范,诗句和谐自然,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虽然是从拆解初期白话诗创作理念,建设中国新诗的诗学规范角度出发来提出格律诗理论的,但是,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又暗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标准.在“三美”主张里,不管是讲求字句的整齐,还是追求音韵的和谐,以及在诗歌中通过遣用富于表现力的词汇来构筑诗情画意,这些都是与古典诗歌的创作规则相当吻合.也就是说,闻一多的“诗的格律”理论,表面看是借用了外国诗歌的创作理论和创作经验,实际上也折射出了新月派希望接通中国文学传统的精神血脉,希望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一条有益的桥梁的诗学理想.在沟通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联系来促进新诗的发展与成熟方面,闻一多可谓是用心良苦.然而,闻一多的苦心经营并没有在中国新诗的创作道路上维持多久,这一方面因为胡适的白话诗理论余威犹存,另一方面因为诗人们急于投身社会洪流,急于以诗歌作武器介入社会之中,无暇顾及诗歌形式上的要求,而且诗歌界对重回古典诗学创作老路的这种创作原则并不太认可,这样,新月派的格律诗理论,很快就遭到了一些诗人的批判和否弃.首先对闻一多的诗学主张进行猛烈抨击和回驳的是“现代”派诗人们.“现代”派诗人戴望舒,曾经创作了那首被叶圣陶誉为“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创了新纪元”的《雨巷》,在出“新月”而入了“现代”后,马上便写成《论诗零札》的诗论文字,提出若干反对意见对诗歌格律理论进行驳斥.他说:“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的人的鞋子一样.愚劣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戴望舒的这些论述,其矛头显然是直接指向闻一多的.我们不能否认,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的格律诗理论的确有过分强调诗歌形式的嫌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戴望舒的观念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而言,既然诗歌这种文体又不能不讲究形式艺术,那么戴望舒的批评又有失偏颇.事实上,外在形式对诗歌是否重要,戴望舒本人的创作就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证明.在戴望舒的诗歌作品中,写得最成功,最受读者欢迎的并不是在“现代”派时期弃绝了外在形式追求后诞生的《我底记忆》和《我用残损的手掌》,而是“新月”时期那首很讲究诗歌形式的《雨巷》,这足以说明外在形式对于诗歌作品的重要性. 批评这种强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的言论并没有在戴望舒这里划上句号,而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在延续着.三十年代末期,艾青又写了一篇《诗的散文美》的文章,继续反对诗歌写作的格律规范,大力宣讲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和散文化,并把这种口语化和散文化作为诗歌创作最美的形式.艾青指出:“由欣赏韵文到欣赏散文是一种进步,而一个诗人写一首诗,用韵文写比用散文写要容易得多.但是一般人,却只能用韵文来当做诗,甚至喜欢用这种见解来鉴别诗与散文.这种见解只能由那些诗歌作法的作者用来满足那些天真的中学生而已.”“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口语是最散文的.”“称为\'诗\'的那文学样式,韵脚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决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韵脚.”艾青强调诗歌创作的自然美和形象性,这自然没有错,但用这种自然和诗歌形象来反对诗歌的格律理论,却显得理由并不充分.好的诗歌固然有好的形象,但创作好的诗歌形象并不意味着必然要取缔诗歌的格式韵脚;追求诗歌创作的自然而然,一气呵成当然不错,但诗歌创作的“妙手偶得”毕竟只在少数,大多数的优秀诗歌都不是诗人一蹴而就的,而是诗人在初稿的基础上斟酌打磨的结果.到了40年代,坚持主张新诗应该遵循自由化的创作之路这种论调仍然占主导地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废名的《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等等. 综观二十世纪的新诗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不讲究形式艺术,只追求表达的自由和畅快的诗歌作品比比皆是,占去了历史的绝大部分版面,追求诗歌创作的形式美,在诗歌节奏、韵律等上面费尽工力的诗歌作品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对于以自由诗为主要诗歌形式的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创作和诗学观念来,闻一多的“诗的格律”理论,一直是一种解构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