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扎染

1.有没有关于描写蜡染这一手工艺品的诗词歌赋

所谓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学的概称;虽然如此,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业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

其中,诗词在人们的通常思维中是有着严格格律(主要指平仄、用韵和对偶等严格要求)的两种诗歌体式(古体诗的平仄略微放宽些),是不能乱行押韵和误用平仄的;究其实,所谓的赋,其实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对仗规则和平仄要求,只是当今一些习作者因不知而写着罢了。而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严重摧残。

但这诗词歌赋的创作还是有其自身的独特要求和写作技巧的,人们一旦掌握了,写好它们应该也不是什么太难之事。

2.有人知道描写苗族蜡染的一句诗,词或者句子么

《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

这是讲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所以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供参考。

3.草木染起源于哪一个朝代

一、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兴起(五帝及五帝以前)一般的认为:中国的染色活动大约是和纤维织品的起源同步。

中国是“丝”的发明国,纤维(丝)的发展很早,丝染色也很早。但是笔者认为从染色概念上讲,可以溯源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

从图腾崇拜开始,人类就用树叶、野果、花卉的色汁在人体、配饰和生活用品上染出丰富的色彩,涂画出符号与图象;在懂得燧木取火后,人们用火煮食、取暖,又用燃烧后的木炭灰染出灰色、黑色。这些原始材料的应用,为草木染艺术孕育了染色技术。

据可考的资料记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他们还懂得在装饰品的石珠子上染色。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4000—5000年)。

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天然的色素进行染色,他们把麻布染红,用草木颜料在器物上染出“装饰图案”。不过,这些只是山顶洞人撒红抹粉(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审美和艺术仍然未独立和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原始巫术与礼仪的图腾活动之中。

直到轩辕黄帝时代,人们才用草木之汁来染色,制做成衣。这些用草木染色制作的衣服,成为了最早真正为审美而制作出的草木染艺术。

传说我国在三黄五帝时就有了服制,古代的“玄衣、黄裳”也都证明了这点。据上分析,也能看出草木染艺术一般都要通过其它形式的再创造或者与其他工艺相结合才能实现,如仰韶文化时期,人们把草木灰和矿物颜料结合在日常生活的用具上进行染色活动。

另外,根据考古发现,该时期的洞穴壁画中也留有一些用草木染色的活动的痕迹,以及上面提到的染色制衣,下面提到的“画缋”、印染等,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笔者把早期在石器、陶器上的草木染色艺术活动也归纳了进来。从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到“有意味”审美延伸,产生了最原始的艺术。

草木染色用于装饰,用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服务中,这既是我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起源,同时也推进了草木染技术与艺术上的发展。这些原始草木染艺术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表现“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各个时期的形式又有一定的区别,从纹样上看,仰韶型纹饰里多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而到新石器时代就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直线、曲线、水纹,三角形,锯齿纹,螺旋纹等),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二、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发展(夏朝——南北朝)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奴隶社会时期。这个时期是染色技术成熟期,传统草木染艺术在这一时期仍然以纹饰为主,风格走向沉稳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1)技术上走向成熟。根据记载,夏朝就开始人工种植用于染色的植物,并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

我国先民在那个时期就能使用兰草进行染色,制造出的染制品主要用于制衣,做成身体的配饰品。进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后,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记载:商周时期的染色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植物染色料的技术已具相当水平,掌握了许多植物的染色技术。

周代创造的多次套染技术,直到近代的染色手工业还多有沿用。西周始,随着丝绸和以丝绸生产为主的染织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草木染也得以迅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的许多文献记载里,也可以得到证实:“是刈是蔓,为缔为络,服之无致”。意思是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诗经》国风和大、小雅中,描写用葛、桑、麻等来织布的诗句还有很多。在那时候,染纱织布是女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之,以待时而颁之(《周礼》)。这句话是对当时“掌染草”职位的职责描写。

另外据先秦著作的记载和一些出土文物表明,当时还有对染色技术进行研究的专业资料,有织物制作标准的规定。如:西周时期关于织物的染色标准就有了严格的规定,并采用锦鸡羽毛作为染色色标等。

到春秋晚期,我国的草木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对染草的品种和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设“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秋染夏,掌凡染事。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广泛采用含有单宁酸的植物染料,用媒染法染黑,媒染剂为青钒。

靛蓝是当时最常见的染料,而且还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靛泥再还原出来染色。(2)草木染艺术走向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奴隶制度的确立,出现了一批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巫师,他们就是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幻想一些神秘、威吓的兽面纹,并认为它们具有巨大的原始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草木染艺术也走向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风格朴拙。第二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是染料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染料制备的完备期,草木染在艺术上走向纯粹化,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认识了有的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这也意味着单纯的草木染艺术也逐渐形成。

当时,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了用蜡做防染剂的染花方法:用。

4.扎可以组什么词语

扎可以组什么词语? :

扎手、

扎实、

挣扎、

扎根、

扎营、

扎堆、

扎眼、

扎针、

扎花、

屯扎、

扎挣、

捆扎、

马扎、

驻扎、

扎煞、

扎染、

结扎、

绑扎、

包扎、

扎古、

不扎、

扎记、

扎子、

搊扎、

抓扎、

扎翰、

周扎、

扎括、

扎作、

扎钩、

扎雾、

扎心、

扎缚、

抄扎、

扎蹭、

甲扎、

扎顾、

扎彩、

缚扎、

黩扎

5.草木染起源于哪一个朝代

一、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兴起(五帝及五帝以前)一般的认为:中国的染色活动大约是和纤维织品的起源同步。

中国是“丝”的发明国,纤维(丝)的发展很早,丝染色也很早。但是笔者认为从染色概念上讲,可以溯源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

从图腾崇拜开始,人类就用树叶、野果、花卉的色汁在人体、配饰和生活用品上染出丰富的色彩,涂画出符号与图象;在懂得燧木取火后,人们用火煮食、取暖,又用燃烧后的木炭灰染出灰色、黑色。这些原始材料的应用,为草木染艺术孕育了染色技术。

据可考的资料记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他们还懂得在装饰品的石珠子上染色。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4000—5000年)。

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天然的色素进行染色,他们把麻布染红,用草木颜料在器物上染出“装饰图案”。不过,这些只是山顶洞人撒红抹粉(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审美和艺术仍然未独立和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原始巫术与礼仪的图腾活动之中。

直到轩辕黄帝时代,人们才用草木之汁来染色,制做成衣。这些用草木染色制作的衣服,成为了最早真正为审美而制作出的草木染艺术。

传说我国在三黄五帝时就有了服制,古代的“玄衣、黄裳”也都证明了这点。据上分析,也能看出草木染艺术一般都要通过其它形式的再创造或者与其他工艺相结合才能实现,如仰韶文化时期,人们把草木灰和矿物颜料结合在日常生活的用具上进行染色活动。

另外,根据考古发现,该时期的洞穴壁画中也留有一些用草木染色的活动的痕迹,以及上面提到的染色制衣,下面提到的“画缋”、印染等,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笔者把早期在石器、陶器上的草木染色艺术活动也归纳了进来。从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到“有意味”审美延伸,产生了最原始的艺术。

草木染色用于装饰,用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服务中,这既是我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起源,同时也推进了草木染技术与艺术上的发展。这些原始草木染艺术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表现“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各个时期的形式又有一定的区别,从纹样上看,仰韶型纹饰里多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而到新石器时代就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直线、曲线、水纹,三角形,锯齿纹,螺旋纹等),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二、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发展(夏朝——南北朝)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奴隶社会时期。这个时期是染色技术成熟期,传统草木染艺术在这一时期仍然以纹饰为主,风格走向沉稳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1)技术上走向成熟。根据记载,夏朝就开始人工种植用于染色的植物,并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

我国先民在那个时期就能使用兰草进行染色,制造出的染制品主要用于制衣,做成身体的配饰品。进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后,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记载:商周时期的染色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植物染色料的技术已具相当水平,掌握了许多植物的染色技术。

周代创造的多次套染技术,直到近代的染色手工业还多有沿用。西周始,随着丝绸和以丝绸生产为主的染织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草木染也得以迅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的许多文献记载里,也可以得到证实:“是刈是蔓,为缔为络,服之无致”。意思是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诗经》国风和大、小雅中,描写用葛、桑、麻等来织布的诗句还有很多。在那时候,染纱织布是女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之,以待时而颁之(《周礼》)。这句话是对当时“掌染草”职位的职责描写。

另外据先秦著作的记载和一些出土文物表明,当时还有对染色技术进行研究的专业资料,有织物制作标准的规定。如:西周时期关于织物的染色标准就有了严格的规定,并采用锦鸡羽毛作为染色色标等。

到春秋晚期,我国的草木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对染草的品种和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设“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秋染夏,掌凡染事。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广泛采用含有单宁酸的植物染料,用媒染法染黑,媒染剂为青钒。

靛蓝是当时最常见的染料,而且还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靛泥再还原出来染色。(2)草木染艺术走向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奴隶制度的确立,出现了一批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巫师,他们就是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幻想一些神秘、威吓的兽面纹,并认为它们具有巨大的原始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草木染艺术也走向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风格朴拙。第二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是染料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染料制备的完备期,草木染在艺术上走向纯粹化,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认识了有的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这也意味着单纯的草木染艺术也逐渐形成。

当时,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了用蜡做防染。

6.扎组词有哪些词语

扎组词有哪些词语 :

扎手、

扎实、

挣扎、

扎根、

扎营、

扎堆、

扎眼、

扎针、

扎花、

屯扎、

扎挣、

捆扎、

马扎、

驻扎、

扎煞、

扎染、

结扎、

绑扎、

包扎、

扎古、

不扎、

扎记、

扎子、

搊扎、

抓扎、

扎翰、

周扎、

扎括、

扎作、

扎钩、

扎雾、

扎心、

扎缚、

抄扎、

扎蹭、

甲扎、

扎顾、

扎彩、

缚扎、

黩扎

7.四大刺绣``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刺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大量订购刺绣品。

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

苏绣 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素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波,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弛名中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宾。

湘绣 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湘绣是以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绣品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条屏、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及各种绣衣等。

蜀绣 也称川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 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 、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 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粤绣 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广东地区主产。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 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8.“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释义

纳兰性感词赏析:虞美人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

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最销魂]

写男女偷会香艳放荡容易,风流最难。《诗经》里的《野有死麇》《静女》等的风流清洁气质,到了后来都疏落了,诗比词四平八稳,写起感情来也深藏,艳语有限。词比诗放诞大胆。可惜花间词每多男女相欢之词,只是香艳有余,清净不足。五代词中最热辣亮烈的爱当是“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一份爱若冶艳纵情到了极至,便成了贞烈,与牛峤这首直接记录房中秘事的作品不同,距牛峤之后50年左右,南唐后主李煜也有一首大名鼎鼎的同调《菩萨蛮》,写自己与小周后偷会——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在起雾月光不明的晚上,小周后偷偷出来见情郎。手里拿着鞋,只穿着袜子走在台阶上,怕弄出声音让人发现。约在画堂南边见面,在他的怀里激动得娇躯轻颤:“我出来一次很难,你一定要好好爱我呀。”当时小周后在为姐姐大周后侍疾,与后主情人欢会,不免偷偷摸摸,也正因为相见难,才更相见欢,情感更热烈行为更大胆感受更刺激。后主此句探骊得珠,写透小周后心事,十分逼真地刻画出少女心头小鹿乱撞的那种情窦初开、偷尝禁果的神态。“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与牛峤的“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同为狎昵至极的情语,因为感情至真,不觉其淫,反觉其美。

人不能以词论,词却可以因人论,最简单的,李白的词和苏轼的就截然有别。同样是和伊人相处相偎相依,后主于清新中写出情人间的冶艳,而容若写出的感觉是一份静美婉约,恋人间的温柔爱怜。容若心性高贵纯洁如小王子,作词情语多多而艳语少少,清朗纯净感觉很像学生时代的恋爱,停留在精神层次的需求更强烈。这阕《虞美人》起拍两句即化用后主名句,生画出当年与伊人相会的情景,是在曲阑深处,她心情激荡,轻轻落泪。

这首词所写是回忆当年和伊人相会相处的情景,字句间一片春光凄凉,前两句叫人读来摇心动魄,后两句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经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了。下阕紧承上阕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然凄怆词意并未因此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容若此词和后主词还有一点相似,就是不过多地借助外景,而选择用白描的手法深入内心,感情恳切,用词清净。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是怎样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让人憔悴?半生已经孤零零地度过,思念却未消减。泪水依旧会毫无节制地濡出来,沁湿了枕头。想来,余生活着也只是为了生长繁衍、重复延续这种孤独。与她离别不过数年,容若却觉得半生已过,心态一老如斯,这种苍老是行在旷野中劈头一道闪电,迅疾猛烈瞬间经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在束河买扎染的裙子,送给最好的朋友,图案肆意,随意泼染,想起千年前兰心惠质的女子,不屑用庸脂俗粉,而别出心裁地用山水画的折枝技法,在素白的罗裙上画出意境疏淡的图画。

时间蹂躏记忆,人往往身不由已地凛冽忘却。记忆消退如潮,难以控制。最终亦只可记得一些细微深入的细节,它们如白垩纪时流落在地球上的植物,亦是一种遗落。却是自有定义和存在价值。

记忆中最快乐的事,就是同你一起为罗裙画上图案,隔天见你穿上。看你容光潋滟,柳腰裙儿荡,便是旖旎挠人的春光。而今这盛景不再。我活着亦只为了重复对你的纪念。

别后。你是否,和我一样。因为记得那些清淡时光的秾丽快乐而心意凄凉?爱销魂,思念更销魂。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