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些唐诗明白如话,为什么总能让人觉得意蕴无穷一些唐诗明白如话,为什么总能让人觉得意蕴无穷呢?题主的逻辑似是:大白话般的诗,和意蕴无穷是相对的? 其实未必啦。 实际上,中国古人认为质朴简单少修饰而有意蕴,反而是功力体现呢。 而且意蕴和辞藻,其实没有必然关系。 汉时,比如《古诗十九首》,大多是大白话。 看看这些句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包括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包括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都是明白如话,但有味道吧? 因为诗歌,最早其实都不太重视修饰。《诗经》那些思无邪的句子,细看都是聊天一般,但文约意广。 所谓炼字炼句,真正的大宗师是曹植。但对他的态度,有个反复。 钟嵘认为曹植“起调多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炼字(“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对句工整(“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音调谐协(“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结语深远(“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曹植是有意识在修饰,所以钟嵘要说曹植的出现,是“譬人伦之有周孔”了。 但后来的时代,却有点返朴归真,觉得陶渊明这样少修饰的好。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比如清朝王夫之就认为,从返朴归真的角度,曹丕的《燕歌行》极好,但钟嵘认为“率皆鄙质如偶语”,太粗鄙啦,不好。 说以上这些,只是想证明: 好的诗歌,意蕴和辞藻未必成正比。比如《古诗十九首》,比如陶渊明,比如曹丕《燕歌行》,都是质朴而有意蕴的好诗。所谓辞藻和意蕴成正比,讲究词采华茂,是钟嵘时期的看法,后来就不流行了。 所以,大白话和意蕴,没有必然联系啦。 说回题主说的几句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单勾勒情景,画面感、声音和情境都有了。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同样是情境描述,如画。 都很质朴,其意蕴好在哪儿呢? 画面感,通感。 搬我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了。如何写出画面感强烈的文字?从哪些方面入手锻炼?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马致远 虽然是元曲,但这就是典型。明白如画。看手段:没有叙述,没有评论,十一个名词的物象陈列,就勾勒出来了。 中国古诗里,素来有此传统:物象陈列,勾勒画境。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因为他擅长这么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没有多余叙述和评论,精确描绘景象。 这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手法: 少议论,少抽象,多用具象名词,把能够作为符号的意象,大量陈列。 不信,看温庭筠最著名的这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从头到尾,都是绵密的意象陈列,颜色和图案的交叠。运用形容词时,着重色彩、质感、其他可以诉诸感受的事物。 小结下: 中国诗歌这种符号美学、意象排列、制造画面感而提升意蕴的手法,中国人自己身处其中,可能会不敏感,但对西方人很有启示。埃兹拉-庞德就喜欢翻译中国诗。而他著名的《地铁站台》,其实就是运用中国古诗手法: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也是叙述画面、渲染画面感,如此而已。 所以中国诗书画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中国诗歌本身就是美学教育,其意蕴往往来自画面和唤起的感受,所以大家很喜欢讨论以情入景之类的,是体验,是感受,而与辞藻没有必然关系。 2.古诗春江晚景中哪些内容是画面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3.为什么说唐诗是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唐朝文学主要成就的特点: 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了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歌。唐诗在体裁,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任何时期的诗歌都是无法相比的。 4.古诗 望洞庭 诗意【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1]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相和:相互映衬。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5.十五夜望月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二、“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虽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月夜之下的庭院,清辉铺地,如霜似水。恍惚间似有波光点点,树影婆娑。鸦鹊在月色之中被惊醒,熙攘翻飞,复而慢慢平静下来。这一动一静反而衬托出整个环境的静谧;冷露、桂花更显清冷出尘,透出诗人清寂愁惘的心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此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 唐诗的浑融画境特点: 这首诗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的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6.为什么说唐诗是中国诗歌最辉煌的一页唐诗: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一页。唐代: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活跃的时代。可以说,还从来没有这么多(中外各色)艺术表现形式仿佛一下子都呈现到他们面前。 唐代的辉煌不独于诗,中国人在经过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之后到隋唐归统一。唐的日渐强盛和水陆交通之发达,使唐代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局面(唐朝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往来中心)。那时,唐人看到涌进来花花绿绿的陌生东西是并无自卑感的,因那时唐人比西域来客毫不逊色。即便如此,唐人还是欢喜的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甚至衣饰饮食等多方面吸收了外来的东西。 譬如音乐,在乐器方面,用马尾巴拉响两根弦的二胡,早先就不是汉民族的东西,但它变成了汉民族的东西。中国多民族的传统音乐又吸收外来音乐建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高昌等十部乐曲。音乐的发展显然有助于诗的入乐传唱,并直接促成了词的诞生。 舞蹈方面,剑器舞、胡旋舞来自西域。杜甫在《剑器行》序文中,就讲到张旭草书乃得公孙大娘剑器舞启发而“豪荡”。他自己也从音乐舞蹈乃至书画诸艺术中广获收益。 绘画吸收外国色彩,晕染技巧,出现了敦煌壁画,也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人道“诗情画意”,唐诗中已见不少融入画境的名篇,如王维的山水诗世称“诗中有画”。那么,可否说:唐诗的非凡发展,也因吸收各类艺术形式之精华而达至呢?我谓:然也。 七言诗在唐诗中的成就老少皆知。但七言形式在唐以前就有了。先秦时已有七言民谣,到司马相如有七言韵语的童蒙字书,戴良的《失父零丁》是纯七言俗体韵文,张衡的《四愁诗》是渐趋完整的七言抒情诗,但句首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去其“兮”字,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不过当时文人对七言形式并不重视,甚至视之为“俗”的形式。但到了南北朝鲍照笔下,鲍照大胆采用了这种“俗形式”,并改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且可自由换韵,自此七言形式便在南北朝日益繁盛起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被称为“形式主义”的时期,即南北朝时期,此时的文人学士已开始探索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初把经、史、诸子划入非文学,继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 的“文”和“无韵”的“笔”。 文人们在诗歌的形式上继续探索,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把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这就为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又经庾信等人努力便具备了后来各体律诗的雏型,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便这样开创出来了。所有这些诗歌形式上的成就,都为唐诗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富有意味的还有,唐代诗人也曾批判前人的形式主义诗风,却不抛弃那形式,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造,于是唐代饱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形式: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无不齐备。这是唐诗赖以繁荣的坚实基础。 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无疑还在于唐代诗人在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风格方面的创造。李白继屈原后,又极大地拓展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便是显著标志。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其语言苦心孤诣追求的程度,何况他还极重声律形式,乃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看起来唐代诗人已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极至,不仅空前,几乎可说是后人难以企及了,那么宋代文人还怎么写呢? 7.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是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 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成就的。王维诗画兼长,一向兼有诗人与画诗的天赋,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使山水诗与山水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 他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能充分表现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他怀着诗人的情愫,紧握画师的彩笔,使简洁优美的诗句能同时显示千里山河的绝妙画境。 对各种景致的远近、浓淡、疏密、明暗的处理,无不逼真传神,甚至将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微妙变化,都缕刻得栩栩如生如《终南山》:“太乙近古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要表现终南山的宏伟壮观,却不从自然状貌作直观的描摹,而是用惊叹夸张的口吻,开始就表现它高近天都,横连海隅的气势,概括出远观的印象。紧接着写登山所见的近景,只觉自己置身于白云缭绕、青霭蒙蒙的云海之端,那奇异惊喜的心情,随之而出。 在迷蒙的喜悦中,登上主峰。此刻,群山万壑因地势和位置的不同,呈现出千姿百态,以衬托中峰的雄姿。 末尾而句,如沈德潜所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卷九)这样理解似更切合山水写景的实际,是巧妙的收笔。 再看另一首诗: 危境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邱。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日霭悠悠。青皋丽已净,绿水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消人忧。(《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诗人以寸管之笔将盘曲万转的山容水姿一一如画托出。 那松上雨点、溪石潺流,同深溪静语,山头长啸,彼此呼应;加上朦胧雾霭和南山日照的映衬,完全是画师的构图。晁补之指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 符曾题序说:“昔人称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二者罕能罕能并臻其妙。右丞擅诗名于开元天宝间,得唐音之盛,绘事独绝千古。 所谓无声之诗,有声之画,右丞盖兼而有之。”(见《王右丞集》附录五序文五则) 以上均为王维以画入诗的力作。 这是六朝以来山水诗创作的一大发展,它融入了画师的匠心,捕捉自然山水之美的精髓,以求神似,克服了受繁杂表象束缚,刻画过于琐细的毛病。 王维能突破山水诗人实录描摹的手法,以画法入诗,使山水诗具有浓郁传神的诗画美。 具体地说,一是注重自然景物彼此的烘托映衬,如“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 (《韦侍郎山居》)“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二是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的生机,牢牢把握一闪而过,转瞬即逝的富于美感的形态经过裁剪、推敲、遣词,融景成诗,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桫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三是注重色彩的调配。如“青山横苍林,赤日闭平陆。” (《冬日游览》)“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华岳》)“古壁苍苔里,寒山远山红。”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这些经过艺术家的慧眼和审美心理精选绘制的山水景色,比之自然录象,更富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写出了动与静的矛盾的统一。这就是所谓“诗中有画”的诗画美。 8.为什么说王维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王维诗境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 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诗渗禅意,流动空灵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 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 又如:空。 9.惠崇《春江晚景》古诗中为我们展示了哪些画面春江晚景原文内容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晚景》画家介绍 惠崇(?~1017?) 北宋僧人、画家、诗人。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他擅长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王安石《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苏轼、黄庭坚、王庭□等也有诗称赞他的画,其中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尤为后人所称许。 惠崇与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沃简长、贵城惟凤、江南宇昭、峨眉怀古,合称"九僧";与魏野、寇□、林逋、潘阆等俱宗贾岛、姚合,同属晚唐派。九僧与西□诗人同时,而作风不同。他们专精五律,多写生活琐事与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锻炼推敲,力求精工莹洁。其佳句多在颈联,如宇昭的"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希昼的"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即见称于欧阳修。九僧中惠崇最杰出。他有《摘句图》一百联,为人传诵。他的《访杨云卿淮上别墅》,可为五律代表,诗中"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一联,雄浑工致,最为精警。 诗词赏析 春天到了,竹林外的桃花已经开了几枝了,水已经暖和,几只鸭子也在河里嬉戏玩耍,蒌蒿长满了地芦芽已经发芽了,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 注词释义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晓:一作“晚”。 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芦芽:芦苇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而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古诗今译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名句赏析——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