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教,诗经中的读音问题诗经的韵读在我看来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诗经所创生的先秦时期音韵分类属于上古音,关于其韵部的分类至今未成定论,讨论中比较有意义的是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他在诗经韵读部分中列出了每一首诗的拟音。 第二个是诗经中每一个字的读音并非一定就是本字的读音,这里我们并不考虑语音的变迁。 因为字与词在运用之中经常会有假借的情况出现,所以这里需要依靠训诂学的知识去破假借,以明其本字,故而读音可能与你在古汉语词典之中查的不一样。当然这个不用靠我们去做,自汉儒始至当代一直在有人做这个。 我们只需好好地利用已经研究出来的结果就好。唐代之时已经形成用具有规律的反切标示字音的方法,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即有诗经的韵读,我们现在的韵读多是依照当时的标示以及不断的修改而确定的。 所以说现在读的话虽然经过了语音转变,但是总的还是可信的。 2.王力文集二十卷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先谢谢了目录:第1卷: 《中国语法理论》 (1944、1945) 第2卷: 《中国现代语法》 (1943) 第3卷: (1) 《中国古文法》 (1~85; 1927) (2) 《中国文法学初探》 (89~152; 1936) (3) 《汉语语法纲要》, 原名 《中国语法纲要》 (153~312; 1946) (4) 《词类》 (313~351; 1957) (5) 《虚词的用法》 (353~389; 1955) (6) 《有关人物和行为的虚词》 (391~487; 1955) (7) 《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 原名 《字的形音义》 (489~62; 1953) (8) 《汉语讲话》, 原名 《中国语文概论》、《中国语文讲话》 (563~656;1939、1950) (9) 《汉语浅谈》 (657~699; 1964) (10) 《谈谈汉语规范化》 (701~731; 1956) 第4卷: 《汉语音韵学》, 原名《中国音韵学》 (1936) 第5卷: (1) 《汉语音韵》 (1~183; 1963) (2) 《音韵学初步》 (185~259; 1980) 第6卷: (1) 《诗经韵读》 (1~449; 1980) (2) 《楚辞韵读》 (451~565; 1980) 第7卷: (1)《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 《江浙人学习国语法》 (1~83;1936) (2)《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广东人学习国语法》 (85~283;1951) (3) 《汉字改革》 (285~396; 1940) (4)《广州话浅说》 (397~512; 1957) 第8卷: 《同源字典》 (1982) 第9卷: 《汉语史稿》 (1957、1958) 第10卷: 《汉语语音史》 (1985) 第11卷: (1) 《汉语语法史》 (1~488; 1983) (2)《汉语词汇史》 (489~842; 1984) 第12卷: (1) 《中国语言学史》 (1~264; 1963、1981) (2) 《清代古音学》 (265~624; 1984) 第13卷: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1981) 第14卷: 《汉语诗律学》 (上, 1947、1958) 第15卷: (1) 《汉语诗律学》 (下, 1~303; 1947、1958) (2) 《诗词格律》 (305~480; 1962) (3) 《诗词格律概要》 (481~643; 1979) 第16卷: (1) 《观念与语言》 (3~8; 1944) (2) 《逻辑和语言》 (9~26; 1961) (3) 《语言学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 (29~33; 1947) (4) 《中国语言学的现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4~47; 1957) (5) 《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48~63; 1962) (6) 《略论清儒的语言研究》 (64~72; 1965) (7) 《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 (73~80; 1980) (8) 《我对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81~86; 1981) (9)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87~90; 1981) (10) 《文言的学习》 (93~110; 1942) (11) 《古代汉语常识》 (111~178; 1979) (12) 《汉语发展史鸟瞰》 (179~186; 1981) (13) 《漫谈古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187~195, 1984) (14)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 (196~205; 1983) (15) 《中国文法欧化的可能性》 (209~213; 1936) (16) 《逻辑和语法》 (214~222; 1940) (17) 《关于 〈中国语法理论〉》 (223~230; 1948) (18) 《汉语语法学的主要任务》 (231~235; 1953) (19) 《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 (236~253; 1953) (2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 (254~270; 1955) (21) 《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271~285; 1956) (22) 《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 (286~297; 1956) (23) 《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 (298~307; 1956) (24) 《关于词类的划分》 (308~320; 1956) (25) 《汉语实词的分类》 (321~345; 1959) (26)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问题》 (346~352; 1981) (27)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 (355~434; 1937) (28) 《文言语法鸟瞰》 (435~441; 1962) (29) 《古汉语自动词和使动词的配对》 (442~463; 1964) (30) 《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 (464~476; 1980) (31) 《常用文言虚字》 (477~483; 1986) (32) 《语法答问》 (487~503; 1949) (33) 《汉语的词类》 (504~515; 1952) (34) 《词和语在句中的职务》 (516~528; 1952) (35) 《谓语形式和句子形式》 (529~537; 1952) (36) 《句子的分类》 (538~545; 1953) (37) 《关于 “它们”》 (546~548; 1955) 第17卷: (1) 《从元音的性质说到中国语的声调》 (3~31; 1935) (2) 《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32~45; 1979) (3) 《再论日母的音值, 兼论普通话声母表》 (46~53; 1983) (4) 《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5479; 1980) (5) 《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音变》 (80~89; 1983) (6) 《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90~92;1982) (7) 《谐声说》 (95~96; 1927) (8) 《古音分部异同考》 (97~115; 1937) (9) 《上古韵母系统研究》 (116~196; 1937) (10) 《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收音》 (197~247; 1960) (11) 《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 (248~290; 1963) (12) 《先秦古韵拟测问题》 (291~339; 1964) (13) 《古无去声例证》 (340~372; 1980) (14) 《黄侃古音学述评》 (373~414; 1978) (15) 《〈诗经韵读〉答疑》 (415~421; 1985) 第18卷: (1)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 (3~73; 1936) (2) 《范晔刘勰用韵考》 (74~92; 1982) (3) 《 〈经典释文〉 反切考》 (93~185; 1982) (4) 《玄应 〈一切经音义〉 反切考》 (186~198; 1980) (5) 《朱翱反切考》 (199~245; 1982) (6) 《朱熹反切考》 (246~336; 1982) (7) 《 〈类音〉 研究》 (339~384; 1935) (8) 《唇音开合口辨》 (385~398; 1986) (9) 《浊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