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金开诚

1.今年河南高考题目怎样

今年是河南实行新课改第一年高考,相对于去年高考,语文学科变化较大。

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阅读状态,考查论述类文章阅读《诗经》。这是金开诚的一篇学术论文,选材注重文化因素,体现人文情怀,注重考查信息筛选概括能力。

现代文大阅读采用二选一式的选考题模式,兼顾到考生的个人爱好,给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题目出自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巧借人物对话,表现了一个与血型有关的婚恋故事,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有关绘画大师黄宾虹的传记《下笔不觉师造化》,所出题目主要考察现代文阅读的概括表达能力。

选考文本阅读中都增加了探究性试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看法。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属F级包含:(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语言运用突出热点 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语言运用题”依然是块试验田,也是高考命题求新、求活、求亮的密集区,新举措常常会在此推出。今年考查长短句变化属于出乎意料。衔接连贯题目涉及食品安全热点话题。

注重基础 注重语文学科能力考查

所考题型都在考试大纲规定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成语病句仿写都重视基础,没有太大难度。背诵默写强调初中内容,这一点是往年没有的。涉及到《论语十则》《醉翁亭记》里的名句。名句背默只要工夫到位应为送分题。诗歌鉴赏这首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怀古伤今的怀古诗,考试分值加大,变为11分。

今年高考试题的文言文阅读《宋史?何灌传》,与去年相比,难度相当,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要注意细节。

总体来说,试题类型还是比较平稳,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精神,大部分题都是平时练过的题型,只要平时努力踏实都能得到非常理想的分数。

估分秘诀 :认真细致 科学回忆 分点给分 宽严适度

选择题,属于客观题,对错全部按照标准答案,考生估分应非常准确。

主观题尤其是诗歌鉴赏和大阅读部分,要准确回忆,可以凭印象再做一遍。估分要注意评卷时是设置得分点的,答案一般包含几个要点,答出要点意思对就可以得分。文言文翻译结合关键词语与大意来对照估分。

高考作文评卷一般是二类入手,正常作文不跑题,45-48分,若能切合题意,结构严谨,善于用分论点,富有文采,有创新,有深度,材料丰富,富有真情,能打动阅卷老师的文章可以上50分,特别优秀的可以上54分以上。一等、四等的作文都相对较少,多数集中在二等、三等,也就是42分-49分之间。

在高考改卷中,高考作文的卷面整洁也非常重要,今年继续是网上阅卷,批改卷子容易让人疲劳,如果卷面有多处涂抹或字迹不清,就要将分数估得相对较低一点。

认真细致,科学回忆,分点给分,宽严适度方能估出较为准确分数。

2.2011年河南高考题难不难

昨晚,看到试卷,几乎所有的高三老师都说:“确实不难。”

但有老师却预测,今年的高校录取,分数线很可能因此拔高。 至于会拔多高,有老师说,“至少比去年会高10分。”

再具体呢?那咱看看各科老师对试卷的点评吧。 历史 考题平和,不偏不怪 点评人: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历史组 杨玉梅 难易程度:与往年相比,客观题难了,两个选项的区分度很小,学生很难把握,主观题则很平和。

变化:今年的历史增加了一个主观题,延续了往年材料阅读量大的特点,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重点考查的仍是主干知识,题不偏不怪。

与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关注点等结合紧密。 侧重点:更注重对历史观的考查,比如东西方传统文化的认识。

按比例看,更偏重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几乎全概括,但更注重对政治、经济的考查。 政治 选择题没“文化生活” 很出乎意料 点评人:郑州一中高三政治老师 方金平 难易度: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难度不大。

变化:今年,政治课学习内容增加了一本文化生活,必修书由三本增加到四本。但选择题中没有一道涉及《文化生活》的,很出乎意料,对《文化生活》的考查整体占的比例就很少,只有14分。

与往年相比,今年虽是新课改第一年,但无论是题型还是题量上,与往年没有太大区别,过渡很平稳。 侧重点:仍然注重的是主干知识的考查,题出得仍然很传统,没有偏题怪题,虽然新课改一直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但今年呈现得不够,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

地理 难易度:试卷整体难度不大,没有偏题怪题,人文地理部分有所增加,体现能力立意的理念。 点评人:郑州外国语学校 郑州市第三届名师 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唐红伟 变化:题型与全国大纲卷相比,我省今年高考题增加了选做题(10分),给考生增加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试卷关注热点,但不追逐热点。 侧重点:选做题着重考查主干原理,着重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调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试卷材料新颖,难易适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适当。 化学 “不难,个别地方运算量稍大” 难易度:从试题难度上来看,难度适中,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郑州一中高三化学组长 王逢云 郑州外国语学校 包军 变化:与往常一样,今年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学科内综合,其次是加强了计算能力的考查。 侧重点:无论是新课标卷,还是之前的大纲卷,都一直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考查。

今年的选择题,基本都是源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颠覆老教材的“难、繁、偏、旧”,为下一年度科学备考指明了方向。 物理 “物理试题很和谐” 难易度:今年,是河南省实行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从大纲版卷到新课标卷实现了平稳过度,试题中没有偏题怪题,物理试题很和谐。

郑州一中物理教师王有书 变化:今年试卷语言很精炼,所提供的每个信息都是有用的,尽量减少试卷的长度。 侧重点:题型都很常见,学生不陌生,比较中规中矩。

题目命题紧扣大纲,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能力,建模能力等。 生物 “总体平稳,个别题较新颖” 难易度:生物试题总体感觉平稳,考后学生反应良好。

郑州中学生物教研组长 薛国和 变化:个别题,题型比较新颖。 侧重点: 从题型上看,第2、3、4、32题都是比较好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特别是第32题,题型比较新颖,一改往年遗传部分的题型特点,有较高的区分度,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语文 紧扣热点,带有鲜明的新课改色彩 难易度:今年是实行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相对于去年,语文变化较大,难易适中。 点评人: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张定勇 变化: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阅读状态,考查论述类文章阅读《诗经》,是金开诚的一篇学术论文,选材注重文化因素,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人文情怀,注重考查信息筛选概括能力。

现代文大阅读采用二选一式的选考题模式,兼顾到考生的个人爱好,给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题目出自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巧借人物对话,表现了一个与血型有关的婚恋故事,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有关绘画大师黄宾虹的传记《下笔不觉师造化》,所出题目主要考查现代文阅读的概括表达能力。 选考文本阅读中都增加了探究性试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探究:试题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语言运用题”依然是块试验田,也是高考命题求新、求活、求亮的密集区,新举措常常会在此推出。

今年考查长短句变化有些出乎意料。 侧重点:注重基础,注重语文学科能力考查。

所考题型都在考试大纲规定范围内,没有偏题怪题。背诵默写强调初中内容,这一点是往年没有的。

涉及《论语十则》《醉翁亭记》里的名句。名句背默只要工夫到了应为送分题。

诗歌鉴赏这首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是一首怀古诗,。

3.高三如何快速提高文综选择题

首先,要努力培养对文科专业的学习兴趣(老生常谈,不得不谈)。

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渴望熟悉、了解、研究、领会某种对象的一种心理指向性,它在人的需要和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常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如果广大学员培养了对中文专业的浓厚兴趣,那么,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会有一种昂扬、奋发、不怕任何困难的斗志,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知之”到“好之”到“乐之”,是治学过程中的三个台阶,而兴趣则是攀登这些台阶的重要动力。 其次,要注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文科学习,要注意运用哪些学习方法呢? (一)要认真分析各门功课的特点,了解各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抓住学习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文科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文学类。包括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等。

作品侧重在介绍古今中外各种主要的文学作品,要把功夫花在理解和熟悉有关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情节、矛盾、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写作线索、段落结构、主要人物形象、社会影响、体裁、作品的隐含深义、构思特点等等方面。学习作品选,必须认真阅读原著不能只看教材不看作品。

文学史重在介绍文学发展的历史情况,因此,要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入手,抓住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原因、历史影响等等。学习文学史,既要抓纵的历史发展线索,又要抓横的时代剖析。

文学理论重在介绍文学的本质、构成、特点、流派、创作过程、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外部因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和文化的论述、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种种探讨,等等。自学文学理论,应当在理解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上着力。

2、语言类。包括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理论。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有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大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则主要学习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及语言的本质、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古汉语文选,要努力理解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章的含义,特别是重点记号的字形结构、词性、词义和用法特点的分析,搞清句子的语法结构,并结合课文积累常用实词和常用虚词。

学习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的理论,要突出对概念、术语、语言规律、构成情况、变化特点等的理解。 3、写作、逻辑类。

写作包括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写作理论着重介绍各种体裁的文章的构成、特点、写作方法、构思过程等,应该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掌握理解,切忌生吞活剥。

写作实践则要求运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具体的作文,不断提高观察、分析事物和提炼主题的能力,提高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因此,要经常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逻辑则专门介绍人类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特点等,学习中要特别强调对概念、术语、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二)要加强记忆。 知识的仓库要靠记忆来充实,记住的东西越多,人的知识越丰富,智力就越发达。

记忆有两种: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机械记忆就是不管懂不懂,先背下来再说。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是充分理解、完全搞懂之后再去记忆的;有时恰恰相反,是在记住之后再去慢慢消化理解的。有许多知识,如一些重要的定义、规律、特点等,也需要考生一字不漏地死死记住。

有时,机械记忆又往往是逻辑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对学生来说,死记硬背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因此,我们提倡进行一些必要的机械记忆。逻辑记忆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

怎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和记忆水平呢?下面介绍六种常用的记忆方法: 1、表格记忆法。把教材所介绍的一些重要内容,分别制成表格,列出要点。

这样做不但方便记忆,而且有益于训练思维。例如,学习现代文学作品选,可按作品名称、作家姓名、写作时间、主题思想、主要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点、社会影响等项,排出一览表。

2、要点记忆法。把需记内容的要点概括、总结出来,通过记要点来记住内容。

一些涉及变化规律、互相关系、意义影响等方面的内容,用这个记忆方法就比较好。如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只要记住“间、对、粘”三字,并理解其含义,就掌握住了。

3、分类记忆法。把某一课程的内容,按性质分成若干类,按类记忆。

如《语言学概论》,就可分为名词术语、变化规律、构成特点、方法手段、分类标准、来源情况等类别,把教材各章的有关内容分别归入其中。 4、例证记忆法。

通过记住典型例子、例句来记住有关的理论、规律、术语等。例如,只要记住“项伯杀人,臣活之”、“春风又绿江南岸”、“齐威王欲将孙膑”三个例句,就可以掌握古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

5、多看记忆法。有些定义、术语、规律等,随记随忘,老是记不住,怎。

4.有什么好看的文学作品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编撰 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编撰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编撰 孽海花 曾朴著 说岳全传 [清]钱彩 [清]金丰编著 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原著 [清]蔡元放改编 水浒传 施耐庵 罗贯中著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花月痕 [清]魏秀仁著 型世言 [明]陆人龙著 儿女英雄传 [清]文康著 宫场现形记 [清]李伯元著 三侠五义 [清]石玉昆述 镜花缘 [清]李汝珍著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著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编著 西游记 黄永年 隋史遗文 [明]袁于令著 醒世姻缘传 [明]西周生著 杨家将演义 [明]佚名编著 红楼梦 [清]曹雪芹 [清]高鹗著 隋炀帝艳史 [明]齐东野人著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编 古代散文选注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元散曲选注 王季思 洪柏昭等 古代短篇小说选注 王泽君 常思春 元明清诗选注 陈友琴 诗经选注 蒋立甫 楚辞选注 金开诚选注 唐宋词选注 唐圭璋 潘君昭 等 唐诗选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 汉魏南北朝诗选注 辛志贤 历代笔记选注 周续赓 马啸风 元杂剧选注 王季思 黄天骥等译 宋辽金诗选注 范宁 华岩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著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编 儿女英雄传 [清]文康著 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著 汉书 [汉] 班固 晋书 [唐] 房玄龄等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吕不韦 刘安 世说新语 干宝 刘义庆著 搜神记 干宝 刘义庆著 孟浩然集 孟浩然 王右丞集 王维 李太白集 李白 喻世明言 冯梦龙 醒世恒言 冯梦龙 警世通言 冯梦龙 楚辞章句 朱熹 王逸 诗集传 朱熹 王逸 初刻二刻 拍案惊奇 凌蒙初 明史 一至六册 [清] 张廷玉。

5.“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只有古代圣王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

此句出自屈原的《离骚》。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关于屈原辞流派,屈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主、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进一步证明了屈原辞流传的社会性。可以想见,屈辞在楚国人士中的影响是不小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屈原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积极深远的。现当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郁达夫等人都不约而同受其影响。可以说屈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确如“日月争光可也”。我们不仅要为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这样的爱国诗人而骄傲,还要继承这份遗产,从中汲取营养。发扬民族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金开诚 / 董洪利 / 高路明 .屈原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

6.《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体裁】:七言绝句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 【注释】: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 【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 【简析】: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 【简评】: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 【话外音】: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第7条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

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然而对读比较两诗,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7.今年高考的试题难易程度如何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我要评论 【进入论坛】 分享好友2011年高考大幕落下,今年高考试题难度如何?昨日,阿宝遍撒英雄帖,邀请到省会名校的多位名师做客“阿宝面馆”分别点评。

高校:总体难度比较“平和” 作为选拔人才的高校来说,也时刻关注着高考的“一举一动”。 昨日,省内一些高校的老师表示,据他们了解,今年我省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的题目都不太难。

比如语文考卷,虽然作文题目很大,但不易失分,相对的高分也不易获得。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如同媒体记者写稿子般“以小见大”、文笔流畅的作文较容易取得高分。

今年文综、理综试卷和往年相比,难度提升,成为考生拉开层次的一门科目。 记者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微博上看到,昨日上午综合考试后,该微博第一时间作出对综合考试的点评:题量大,题目偏难。

对于数学科目,该微博如此评价“数学也结束了,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数学容易多了。有人戏称前几年高考就是考数学,因为数学特别难,而语文和外语容易。

今年终于把难度降下来啦。” 语文:紧扣热点带有鲜明的新课改色彩 名师: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北师大教育硕士、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张定勇;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轩明 总体评价: 两位名师认为,总体来说,试题类型还是比较平稳,形式体现新课改精神,大部分题都是平时练过的题型,只要平时努力踏实都能得到非常理想的分数。

今年是实行新课改第一年高考,相对于去年高考,语文学科变化较大。 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阅读状态,考查论述类文章摘自金开诚的一篇学术论文《诗经》,选材注重文化因素,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人文情怀,注重考查信息筛选概括能力。

现代文大阅读采用二选一式的选考题模式,兼顾到考生的个人爱好,给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题目出自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巧借人物对话,表现了一个与血型有关的婚恋故事,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有关绘画大师黄宾虹的传记《下笔不觉师造化》,所出题目主要考查现代文阅读的概括表达能力。 选考文本阅读中都增加了探究性试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看法。

今年,试卷语言运用突出热点,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语言运用题”依然是块试验田,也是高考命题求新、求活、求亮的密集区,新举措常常会在此推出。

今年考查长短句变化属于出乎意料。 所考题型都在考试大纲规定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注重基础、语文学科能力考查。

背诵默写强调初中内容,这一点是往年没有的。涉及《论语十则》、《醉翁亭记》里的名句。

名句背默只要功夫到位应为送分题。诗歌鉴赏选用的是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分值加大,变为11分。

今年高考试题的文言文阅读《宋史·何灌传》,与去年相比,难度相当,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要注意细节。 数学: 难度低于去年 名师: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三数学组组长汪虽营 汪虽营分析认为,今年的数学高考试题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全卷总体难度低于去年全国卷。

与2010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吉、黑,辽,琼卷)结构相同,分值相同。具体来说,单项选择题12道,填空题4道,共80分;解答题5道,共60分;唯一不同的是选做题,吉、黑,辽,琼卷是选做题3道(三选一),今年河南卷选做题是二选一,分值10分。

试题主要内容分布在函数(含导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三角等主干知识上。今年数学试题紧扣数学科考试大纲,强调基础与能力并重、知识与能力并举,突出考查了思维、运算、空间等几方面的能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限定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突出考查了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与平面、解析几何、导数与统计等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对教材新增内容的考查全面,且难易适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的与时俱进又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始终贯穿于试卷之中,对旧教材内容的考查和去年相比更注重基础和常规方法。

英语:时间足够有些学生打草稿 名师: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高中教学研究中心英语学科中心组成员、郑州市回民中学一级教师于海洋 “我简单看了一下,英语总体并不难,学生都能做完,有些程度好的学生还有时间打草稿。”于海洋介绍。

于海洋分析,英语单选题出的都是重点,几乎没有难点,“偏题、难题没见到”。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相对较难,如果学生不细心,容易出现“看似简单,丢分不少”的状况,也是容易拉开考分的题型。

短文改错部分难度不大,考生几乎是飞速做完。 英语作文题是让考生写一封书信,讲述了一个中国学生到英国参加一个夏令营,遇到如何做笔记、用图书馆资源等困难,需要写信求助。

而事实上,书信是英语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应用文体,实用性比较强,难度并不高。“但是有些学生不会谋篇布局。

要求写100字左右,但是有15行空格,有些学生只写了10行,相当于留了半页空。

8.如何欣赏诗歌中精妙的字词

近几年高考中,诗歌鉴赏题题型出现了从客观向主观的变化,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难度。

过去,题目中的选项对学生理解诗歌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而现在,对诗歌每个信息的提炼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分析。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的语言下手,从它不多的词语数量中分析它所蕴含的丰富意象,从它俭省的语言外壳中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里,我就诗歌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作一简述。

只有抓住了这些特殊的现象,才能更迅速准确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我们解题答题的准确性。 一、把握诗中词性活用的词,体会诗作的意境传神处。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同性。而这些改变了词性的词,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在句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中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经过香积寺的景物。但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如何呢?根据文言知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有两个活用词“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可见此诗通过“咽”、“冷”两字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难怪《诗境浅说》曾写道:“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也。” 确实,诗歌中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所以,它也是古人作诗时字眼的锤炼点。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其中的“红”、“绿”的活用写出了樱桃变红、芭蕉转绿的动态,抒写了时光在不停地流逝。其中的惋惜之情宛然可见。

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两个活用字“老”、“肥”,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雏莺渐老、梅子渐肥的过程,个中滋味岂能用言语形容? 二、把握诗中语序颠倒的词,体会作者的情感侧重点 由于声律和修辞的要求,古诗中词序倒装的现象是家常便饭。不过,这种特殊词序的出现有时也是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感情而设置的。

记得学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有学生认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比原句更容易理解……比较这两种语序,改后的句子画面中心归结于“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

远远不如原句之中“浣女”、“渔舟”之动鲜明可见;而且“浣女”、“渔舟”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能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大大增强了画画的动作性、鲜明性,从而更写出了作者对远离世俗、远离官场的向往之情。w 诗歌中的这种倒装词序,不单单体现了诗歌这种艺术的错位关,更重要地是体现了作者在诗歌中真正要强调的思想感情。

又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乎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分别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荣坠落的景象。 三、把握诗中有意省略的词,体会诗歌的语言含蓄美。

诗歌是一种跳跃性的艺术。它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

对此,金开诚先生曾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诗歌的场景,以期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最典型的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都采用了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犹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给了我们很多悬念,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去完整,从而真正掌握整首诗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一骑红尘”是否是引起“妃子笑”的直接原因呢?显然不是。这中间的联系全凭着我们的想象与补充,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也就在我们内容的弥补中被无情地揭露出来。

诗歌就是如此。几个意象要靠读者的想象、补充,才能连缀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凝固起来,否则,就失去了诗味,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魅力。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诚然,特殊的语言结构是诗歌创作的必需,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这种语言结构,并以此为突破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对问题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应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