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批判社会的唐诗

1.有关批判现代社会风气的古诗七言绝句

1、《杜陵叟》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2、《送人赴安西》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译文:

你看那位壮士,手执胡钩跨上骏马,英姿勃勃地越过陇山头。

他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绝不是为了做官封侯。

万里之外的故乡景象将会在你的梦中出现,边疆的月光常常会引起你的别离忧愁之情。

你此去应该早日消灭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优柔寡断将战事一拖经年。

扩展资料: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绝句

2.求唐诗对现实的批判,举例加分析

如 杜甫的《石壕吏》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3.带有批判的诗词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宋·陆 游《春日杂兴》;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唐·皮日休;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韩非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房玄龄语;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宋·苏洵《审敌》;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送人赴安西》;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唐·李白;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唐·陈子昂;凡为天下国家,当爱惜名器,慎重刑罚——宋·苏轼《转对条上三事上》;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唐·柳宗元《封建论》;虐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唐·白居易《杜陵叟》;国人皆曰可杀——《孟子·梁惠王下》;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宋·洪咨夔《狐鼠》;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天下之官虎而狼吏者,比比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清·唐甄《潜书·室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儒林外史》第八回;国将兴,重耕战;国欲衰,重娼优——(没查到)。

4.带有讽刺的古诗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一名官差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 红尘,把荔枝送到黄帝和贵妃避暑的华清宫。

嗜食荔枝的杨贵妃 尝着鲜美清凉的荔枝,嫣然而笑。可外人谁能想到,那奔驰的驿 马是为了进呈荔枝而来。

驿马匆匆,人们以为是在传送国家大事,又有谁知道那些奔 波只是为了给妃子送荔枝。诗人将这两个镜头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揭露黄帝为宠爱妃子而无所不为的荒唐,鞭挞了唐朝统治者骄奢 淫逸的生活。

朝天子 咏喇叭 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哪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简析】 我们知道这首小令是诗人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显然是有所寄托。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寄托是否成功。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_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

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通读全篇,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

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

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 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 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简析】 词人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 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安石的这一阕 《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

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

5.l李白有没有批判社会,官场的诗句

「蜀道难」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陈子昂的批判凄凉说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诗歌革新理论方面,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

元好问《论诗绝句》曾以“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来高度评价其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的杰出历史贡献。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此序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见解深刻,特别是诗人在这方面的许多真知灼见,使其在唐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萧涤非、吴明贤就称其反六朝、斥齐粱、倡风骨、重兴寄的诗歌革新主张在“初唐诗坛无疑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

它既是扫荡形式主义诗风的战斗檄文,也是开创唐代新诗歌的有力宣言。”一、抨击齐梁绮艳遗风。

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称陈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是继“初唐四杰”后反对齐梁及唐初绮艳柔靡之宫廷诗风的旗手,是他使诗歌回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大胆干预时事政治,关注民众疾苦。唐初因立国不久,朝廷所征用的文人大多是前朝的旧臣,他们不可避免地把由梁陈以来长期形成的绮艳柔靡的纤弱诗风带到初唐诗坛上来,并凭借他们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威望给当时的文坛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初唐浮靡轻艳的宫廷诗风,并由此蔓延至整个社会。

要使唐初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清除和扫荡当时诗坛上广为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当时虽然太宗君臣也曾明确地提出反对浮靡文风和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

然而因传统积习的巨大惯性和深远影响,诗坛仍弥漫着梁陈“宫掖之风”。“初唐四杰”登上文坛后曾对宫廷绮艳诗风大加挞伐和批判,提出诗文应有“刚奖的“骨气”。

虽然诗坛曾经过“四杰”那充满变革激-情的狂风暴雨的冲刷,然却未能有大的改观。“四杰”发动的诗歌革新运动也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上官体”依然存在和流行。就连“四杰”自己的诗歌也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柔靡宫廷诗风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仍存在着“词旨华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的弱点。

陈子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其诗歌革新的理论与主张的。此篇诗论是对初唐诗坛弥漫的绮艳柔靡的宫廷诗风的彻底否定和大胆批判。

陈子昂认为当时诗坛沿袭和流行的“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绮艳诗风既“道弊”又显“颓靡”,即其片面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大量的典故;既无充实的社会内容,也无思想的闪光。有的只是宫体诗风泛滥,充满着毫无生气的靡靡之音,故使得诗人常为之“耿耿”于怀而扼腕愤慨不已,将其列为清除与扫荡的对象,对其进行彻底的变革。

这是继“初唐四杰”之后对宫廷绮艳柔靡诗风的又一次犹如暴风雷霆般的更为猛烈的讨伐。陈子昂横扫六朝绮艳柔靡诗风,从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革新运动,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唐代诗歌朝着健康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 文章阅读网: )二、倡导“风雅”和“兴寄”“兴”即“情兴”之意,此处是指兴发感情,是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充实的激越的情思;“寄”是“寄托”,即使诗歌通过生动形象寄寓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兴寄”与传统的“比兴说”与“言志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更有所发展。“比兴”传统上一般是指艺术表现手法,但到了东汉郑玄阐释比兴时已就有了美刺的意义。

后经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已成为极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比兴”实质上是要求作家用作品来表现自己对国家政治得失及民生大计的感想。

陈子昂正是基于传统的儒家理论即“要求诗歌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充分发挥其反映社会现实和干预政的作用。显然陈子昂的“兴寄说”既指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手法,也包含着寄托讽喻之义。

“兴”是为寄托服务的。显然陈子昂已把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发展为对诗歌的表达方式与思想内容的一种整体要求即主题方面的寄托,而不是个别语句的比喻和发端。

故在内涵上已是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言志说”是传统的儒家诗歌理论“偏重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要求”,故极易使诗歌成为政治说教的工具,“理胜于情”使诗歌缺少文采和情趣而流传不广。

“兴寄说”主张诗歌创作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显然是解决唐初诗坛沿袭齐梁诗歌华靡浮艳诗风弊端的有效方法。同样陈氏所言之“风雅”不仅是指《诗经》的体制与形式,更指其体现的反映社会现实,敢于批判的美刺精神。

因此倡导“风雅”就是要求诗歌创作大胆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现实生活,更要有大胆的批判精神,敢于干预社会生活,干预社会政治。倡导“风雅”的美刺精神对扭转当时诗坛多**、阿谀奉承,多雕章琢句、追求藻饰的绮靡华艳诗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崇尚“魏晋风骨”传统“风骨”最早是作为品鉴人物的术语,指人的风度、气质、品格、操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飘逸、俊朗、清廉、刚毅等个性特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辟专章论述“风骨”,强调其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

钟嵘《诗品》中也多次用“风骨”来品评诗歌。陈子昂因反对唐。

7.谈谈对唐诗宋词的体会

唐诗宋词,古今之精华也,闲暇之时,若有一片诗,一阕词相伴自是极乐之时。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包罗万象,吾一介女流,喜绝美、安静、亦不乏些许忧伤的,如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词“丁香泣露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不错。其实唐人写词亦佳,温庭筠的《更漏子》中那句:“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便使人不由得心生爱意。南宋易安那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可堪绝笔。

都道“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然,诗词各有千秋,诗有小情小调,词亦有豪情壮志。

诗词歌赋,无论是豪放的美,还是厚重的美,无论是若隐若现的美,都是千年以来中华文化之最美。( 望有助于君 子衿)

8.求在背诵唐诗中的感想想法等,800字,高一水平,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

先理解作者的背景,因为古时候的人写诗大部分与他的工作,身份与当时所处的生活处境有关,再了解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是被贬了,还是升官了,还是有遇到那个美女想抒发下心境了,还可能是批判当时社会的一些政治弊端,比如皇帝的不作为,沉迷酒色,高官的贪污。这个了解后呢?还需要古代人写诗的语法习惯,我觉得呢?古人的写的简单明了,不说废话,买一本古文字解释的书,先理解诗词里面的生僻字的解释(古文往往一字有多个解释,这与今天的词是一样的,寻找最适合的,结合诗词的内容)在理解意思后呢。哈哈你就自然而然的会背诵这首诗了。这时候呢,你对这首诗也有的全方面的了解与掌握。OK。一举两得。

经验之谈,希望对你有帮助,没有捷径,需要刻苦与努力。谢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