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杂诗

1.【古诗《山中杂诗》句句有景,写了哪四个景

诗作主题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赏析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写作特点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2.古诗《杂诗》的赏析

杂诗

【作者】王维 【朝代】唐

译文对照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注释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3.杂诗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杂诗”指作者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或者不好定题目,类似于诗人常用的“无题”。它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比如《杂诗三首》。自汉魏以来,以“杂诗”为题的诗渐渐增多,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

“杂诗”还有一个不常用的解释就是:杂七杂八体裁的诗,如回文诗、打油诗、宝塔诗等等。

“古诗”多指古体诗,一般来说唐朝及唐朝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唐朝之后的诗,符合古诗格律和韵律的也可能称“古诗”。古诗的主流是五言律诗(含绝句),还有就是七言诗。

“古诗”的另外一种解释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诗都叫“古诗”。

4.王维《杂诗》

杂 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