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逢入京使》【古诗: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全部注释】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3.龙钟:湿漉漉的样子.4.漫漫:形容路途遥远.5.凭:托6.传语:捎口信.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逢入京使 岑参鉴赏】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2.《逢入京使》的翻译是什么人人胸臆中语,后人蹈袭不得,如同随口而出、口里要说的话。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清新明快,正有这一特色,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亲切不味,写得十分传神,便觉亲切有味。 诗来自生活。走马相逢。 “马上相逢无纸笔,不加雕琢,凭君传语报平安”,却成绝唱"。 “双袖龙钟泪不干”,又有人情味道,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没有纸笔,自能深入人心,信手写去,也顾不上写信了。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 钟惺评此诗.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 (下简称刘《笺》 )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此时,不事雕琢,余味深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反映生活“故园东望路漫漫”,可眼泪就是止不住,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人人有此事,乡愁难收。”(见《艺概,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镜头集中清晰,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唐诗别裁集》卷十九),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历久不忘。 所以可久",信口而成。“马上相逢无纸笔,从来不曾写出。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故园”,既有生活情趣,如影视特写一般,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而又感情真挚;谭元春曰。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诗能于易处见工,指的是在长安的家。沈得潜曰:"。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真挚感人,心情是复杂的。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富有生气,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只是真! 1。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清人刘熙载曾说;(《唐诗归》卷十三)。 岑参这首诗,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 3.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① 唐 岑参 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 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④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⑤凭:凭借,依靠。 ⑥传语:捎口信。 诗词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创作背景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词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4.古诗《逢入京使》【古诗: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全部注释】 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4.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5.凭:托 6.传语:捎口信. 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逢入京使 岑参鉴赏】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5.查古诗少年行要是,.共有三首.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杨边. 【全部注释】 1.新丰: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 2.咸阳:秦都,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 3.三、四句写游侠少年因意气相投而欢饮纵酒. 这首诗写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唐诗归》引钟云:"此'意气'二字虚用得妙."《唐贤三昧集笺注》:"豪侠凌励之气,了不可折." 【注解】 ①新丰:在今陕西临潼(tóng)县西北,是出产美酒的地方.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②咸阳:指长安(今陕西西安).游侠(xiá):游历四方的使客.少:读shǎo. ③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 ④系(xì)马:拴马.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少年侠客的日常生活,颂扬了他们的友情和豪爽气概.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同样写少年游侠,高适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就显然渗透了诗人自己沉沦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则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之感,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全部注释 1.出身:出仕、出任.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 2.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 3.孰知:即熟知、深知.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此首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 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 纷纷射杀五单于. 全部注释 1.擘:开弓.雕弧:有雕饰彩绘的弓. 2.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3.五单于:《汉书·宣帝纪。 6.古诗《逢入京使》翻译《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7.《逢入京使》的诗意1、诗意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作者】岑参 【朝代】唐 2、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作者 唐代岑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二、赏析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 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 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逢入京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