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六神磊磊说唐诗摘抄

1. 六神磊磊说唐诗

六神磊磊说唐诗

1.六神磊磊何许人也

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资深时政记者[1]。其曾获 2016 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新媒体”(个人)等奖项。[2]

其是腾讯“大家”专栏作家,2014年开设微信公众号,以独特视角和幽默风格,解读金庸小说中的有趣细节,借武侠人物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创立自媒体江湖“一人一派”[3],成为有影响力的原创自媒体。2017年开设读唐诗内容公众号,单篇唐诗题材文章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阅读传播百万次[1]。

中文名

王晓磊

别名

六神、花露水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84年8月17日

职业

自媒体原创作者

毕业院校

北京广播学院

代表作品

《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哭董卓》

专栏名称

六神磊磊读金庸

专栏名称

六神磊磊读唐诗

著作

《你我皆凡人》

著作

《六神磊磊读唐诗》

创作经历

2007进入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成为一名时政记者。到2015年底从新华社辞职,八年记者生涯。

微信公众号缘起于2013年12月。六神磊磊开始自己也没想“读金庸”,而是想解读新闻联播,后来觉得执行起来太难,选来选去就选了金庸,因为金庸小说内容丰富,人物也多,和现实联系得比较紧,它的复杂性足够拿来品头论足一番。[3]

2015年,六神磊磊将其读金庸的部分文章收录成册,出版《你我皆凡人》。

2017年,开设解读唐诗内容公众号,7月1日出版同名文集《六神磊磊读唐诗》。[4][5]

获奖及称号

《鲁豫有约》&;新榜:2016值得关注的有趣自媒体[6][6]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2016年度最有态度自媒体[7]

2016 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新媒体”(个人)等奖项[8][8][8][2]

人物评价

《六神磊磊读唐诗》这本著作寓庄于谐,举重若轻,堪称一部鲜活的唐诗小史。——张帆 北大历史系教授

六神磊磊是个有趣的人,他读金庸,读唐诗,都别有天地,自成一家。——蒙曼 著名学者[5]

唐诗比他熟的,远没他文采好;比他文采好的,唐诗远没他熟。这是我平生所见有关唐诗可读性最强,见解最精辟的书。读完这本书,你对唐代那个诗歌的锦绣之世,将会有不亚于专业程度的了解。 ——史杰鹏 历史小说家

在节目中他曾气定神闲地对我说,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忘记的准备。我们都会被忘记,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还是要努力被记住。这也是文字的意义。——鲁豫 著名主持人

说唐诗是通向中国文化的

2.六神磊磊读唐诗第一篇的读后感

两天时间读完了《六神磊磊读唐诗》。

不是什么名著,但读完了却颇有些感触。且还想写出来,这该能算得有感而发吧,很高兴的是自己还能有感,还能发。

六神磊磊在自媒体百花齐放的当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微信公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在网络上非常火,但是我知道他才不过一年的时间。

一年前在朋友圈看到转载的一篇写金庸小说的文章,看完觉得特别有意思。文章来自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作者是六神磊磊。

于是我果断关注了这个公号。不久他又开了公号“六神磊磊读唐诗”。

读唐诗里推送的文章并不多,但是文章的品质不俗。六神磊磊的写作风格独特,语言幽默风趣,在一众自媒体公号中独树一帜,吸引着众多的粉丝,一篇文章的点击阅读转发量动辄十万加。

前段时间,读唐诗这个公号好像被平台封了。我想找一篇他之前写的关于王维的一篇文章竟然找不到了,好在他的书《读唐诗》出版了。

早就被种草,前几天终于到手了。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看起来,就看睡前的一会儿功夫,已经被它深深吸引,让我欲罢不能。

红色的保护套,书皮是素雅的白色。这一红一白,不正是太阳和月亮的颜色?我觉得正好映证了书中的一篇文章:唐诗,就是一场太阳和月亮的战争。

封面的画是一幅线描的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般意境的远山的中式抽象山水画。书是不薄的一本,拿到手里,超带感,正如那千万首唐诗带给我们的承载了近千年历史的厚重感。

未及正文,作者的自序就能吸引你想要一直往下看。他说“只要你认识常用汉字,懂得二十一世纪的汉语,你就是唐诗的有缘人,你和唐诗的距离,真是只隔一道矮矮的墙而已。”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他此言非虚。亦如书后附带的评论中的罗振宇的评论“从此,唐诗不仅仅通向远古,还通向当下。

在这本书里,你对诗人不会再仰望,而是相逢。” 开篇 读了多少年书,就背了多少年唐诗。

也知唐诗三百首,却从来汉有想过这些诗是怎么经过千年时空、朝代更迭流传到今天的。读完这一章,才体会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读到唐诗真的是太幸运、太幸福了!通过此篇,我第一次知道了胡震亨、季振宜的名字。

他们俩为了让唐诗能流传到后世,付出了十年心血去为唐诗编写集子。他们之间还有钱谦益,最后到康熙皇帝号令曹寅等人集前人之所成,编著成《全唐诗》,收录当时存世的近五万首唐诗。

这样,那些古老的诗篇才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了解到这几个人前仆后继的为唐诗的传世做出的贡献,我觉得他们的伟大不逊于当年写出传世名篇的大家们。

因为正是他们,我们才能看到一千年前的诗啊。没有他们设法使这些伟大的诗篇保存下来,也许那些诗篇真的无法抵挡岁月的流转而散轶贻尽了。

他们的功劳值得被后世永远铭记。书中写到的诗人及诗篇,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和我们耳熟能详著名诗篇,还有很多我们大多数人(汉细读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的人)没听说过的诗人和他们的诗篇。

他们不是不出名,他们的诗不是写得不好。他们不被我们熟知,乃是我们自己孤陋寡闻。

比如谢胱。六神说他是被李白视为偶像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也是极好的。他虽然不是唐朝人,但是他的诗与唐朝的名诗比也丝毫不逊色。

果然是当得起诗仙崇拜的一位诗人。(附李白写的致敬这位谢公的诗句)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长风万里送秋雁,中间小谢又清发。月下沉吟久不归,令人长忆谢玄晖。

又比如王绩。严格来说他也算不得唐代的诗人,但是作者却难掩对他的喜爱之情,多次的提到他,并且赞美他。

作者说这位王绩性格豪放不羁,有陶渊明之风。又夸他对夫人好,和他的琴瑟和鸣,恩爱到老。

(附他的两首诗在下面)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接下来的篇章作者就按大家所熟知的对唐朝的四个阶段的划分展开了他对唐诗和唐朝诗人们的详尽而独特的解析。这些解析,是六神磊磊式的解析,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人的解析。

他讲出来的故事,生动有趣,经常会加上他个人的想象甚至导演,画面感极强,让人感觉如亲临其境一般。然当你以为这些都是事实的时候,作者笔峰一转,后面加一括号告诉你,这些都是他想象的,当时未必如此或者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这就是六神厉害之处。然而,这并不是说本书里的描写都是杜撰的,相反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和收录了很多的权威典籍资料。

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多条注解,说明这些说法的出处或来源。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甚至是一本可以当工具书使用的书,而绝不是一本戏说唐诗、只为逗你一乐的书。

初唐四杰 看这本书之前,我所知道的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的并称。他们四人都是极有才华,年少即成名。

成年后,留下的作品却并不多,知道他们差不多都是英年早逝。对他们的诗作,也就是曾经出现在课本上的那些。

四人中王勃算是名气最大的吧,因为那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3.六神磊磊有首诗曾在疯狂阅读上发表过,开头第一句就是:张公子,

六神磊磊因读写金庸、点评实事而闻名。

而一说到解读唐诗,大家可能会觉得需要严阵以待,手备一本全唐诗集子,拿出高中古文阅读的阵仗,逐字逐句理解再总结中心思想。

六神磊磊告诉你,其实大可不必。

《国家宝藏》第二季,在展示诗仙李白唯一流传至今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时,濮存昕、翟天临朗诵了一首《如果没有李白》,颇为有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没有李白,

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不过千年前少了一个文学家,

《全唐诗》会变薄一点点,

但程度相当有限。

如果没有李白,

几乎所有唐代大诗人的地位,

都会提升一档:

李商隐不用再叫小李,

王昌龄会是唐诗绝句的首席,

杜甫会成为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之一。

如果没有李白,

我们应该会少背很多唐诗,

少用很多成语:

说童年,没有“青梅竹马”;

爱情,没有“刻骨铭心”;

说享受,没有“天伦之乐”;

说豪气,没有“一掷千金”。

浮生若梦,扬眉吐气,仙风道骨,

这些词都不存在;

蚍蜉撼树,妙笔生花,惊天动地,

也都不见了踪影。

如果没有李白,

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

犯了难,说不了,“长风破浪会有时”;

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

处逆境,说不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赔了钱,说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

更不要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果没有李白,

我们熟知的神州大地,也会模糊起来。

我们不再知道:

黄河之水从哪里来,

庐山瀑布有多高,

燕山雪花有多大,

桃花潭水有多深,

蜀道究竟有多难。

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的名气,

都要略降一格;

黄山,天台山,峨眉山的风景,

也会失色几许。

如果没有李白,

历朝历代的文豪词帝,

也会少了很多名句:

没有“杯邀明月”,

苏东坡未必会有“把酒问青天”。

没有“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后主不会让“一江春水向东流”。

没有“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金庸的武侠江湖,

将会天缺一角《侠客行》。

千百年来,

蜀人以李白为蜀产,

陇西人以为陇产,

山东人以为山东产。

一个李白,

生时无所容入,

死后千百年,慕而争者无数。

是以,

无处不是其生之地,

无时不是其生之年。

他是天生星,亦是地上英;

4."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下一句怎么说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全文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话是屈原说的。请看全文: 渔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淠喽锲洳ǎ?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f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ざィ烁柙唬?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参考资料:。

5.网红老师李永乐讲课的特点及亮点

在当下,网红出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而且往往都很畅销。以犀利著称的咪蒙,字里行间都在挑战着社会主流价值的底线;北大90后双胞胎作家苑子文苑子豪,凭借高颜值、高学历吸引大批粉丝,创下了新书销量破亿的记录;六神磊磊以解读金庸出名,后签新经典做唐诗一展深厚文学功底……他们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吸引了大批拥趸,甚至有不少书突出传统出版重围,一度成为年度爆品。

作为“今日头条”旗下签约作者,李永乐的趣味教学视频全网播放高达两亿,多条视频也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有网友评论说,“我50多岁了,天天看您的视频,好像还能听懂,讲得太好了。”甚至有人评论说他火的程度远超考研讲师张雪峰。

网红老师李永乐,是互联网借势,还是内容为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造势?

网红物理老师李永乐的前世今生

视频里的李永乐,永远一副黑框眼镜,简单朴素的着装,面带微笑,独自一人对着镜头讲课。

与其他的中学物理老师无二,李永乐每天的工作从早上8点开始,忙着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功课,过着紧张又充实的教书生活。今年35岁的他,在被称为“海淀六小强”的北京人大附中带着两个毕业班。学生们评价他的课堂“高效”“清晰”“成体系”,同事评价他“可以随便从脑袋里掏出例子来作为延伸”。如今的李永乐是可以在课堂上随意调侃牛顿,把时下热议的话题用到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问题的“大神”老师。

“大神”并非一日练成。甫一从清华毕业进入人大附中的他,按照自己三轮的规划,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备课上,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当备课和上课熟练时,又被学校安排了竞赛课,无尽的题海又占用了他大部分时间。几年的自我打磨之后,李永乐也终于获得了不小成绩。在今年的全国物理竞赛中,人大附中的学生拿了20个北京市一等奖,理论第一、实验第一和总成绩第一都是李永乐的学生。

也就是从这里,李同乐老师开始在学校小有名气。

虽然有“大神”的名头在,但作为学生时代最头疼的物理课,难免有学生跟不上进度,听不懂就捣蛋,任你是名师还是大神。李永乐也曾为此头疼不已。在一番认真考虑后,他选择直面这一难题:作为教师,不仅是形式化地带一年这些学生,而是要真正帮助他们学有所获。最终他找出了以幽默和陪伴开导学生的方式,成果斐然。

也是这种“有教无类”的理念,早在清华读研期间,李永乐就开始录制讲课视频,经过互联网的传播,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看到他的讲课视频。

6.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

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文 | 六神磊磊一距离今天大约四百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公公正权势熏天的时候。

在浙江海盐县,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一件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shu ji ,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

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的集子,很难吗,用得着这么发狠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那么多搜索引擎。

你要查找一首诗,就要翻无数的书,说不定还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也不一定能抄到。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集,会怎么样?答案是:后果很严重。

那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你也许以为: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就会口口相传留下来。呵呵,你以为是你们家菜谱呢?先问一个好像不太严谨的问题:在所有唐诗里,最牛的是哪一首?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压全唐”嘛。

那么它的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牛的作品,一定是个大名人了?没错,他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吴中四士”之一。

要是拿武侠小说打比方,张先生的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也差不多够“五散人”的级别了。然而,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宋代人在编一本乐府诗集时,收录了张若虚的这首诗,让它得以流传下来。不然,我们压根不会知道这首诗。

此外,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王之涣。

这个王猛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尽”“海上明月共潮生”湮灭失传?李白画像二王之涣、张若虚同学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总数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也许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十卷,然后……失传了。

再说杜甫。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五十八岁。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大半辈子的诗白写了。同时期的另一个大腕儿王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开元年间他写了成百上千首诗,最后十成里留不到一成。

还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没错,就是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终于在明代彻底湮灭。

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出一些他的诗文,甚至要跑到日本去找一点抄本残卷,攒成集子,让我们感受王勃的风采。这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传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专栏里去找几段金庸原文来过瘾,想想都要哭。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仍然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曾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

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糟糕,大家才记不住吗?不是的。

即便是名动一时、口口相传的诗文,也照样会亡佚。比如唐代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比汉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水平都高。

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又比如晚唐诗人韦庄,不少读者都知道他那首浪漫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但韦庄还有一首非常珍贵的长篇叙事诗,叫作《秦妇吟》,详细描绘了唐末黄巢起义前后的历史画面,其中有一句,是写农民军进入长安后的景象的,尤其有名,叫“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是《秦妇吟》的全文却不幸亡佚了,宋、元、明、清四代人都没能读到它。

万幸的是,后来在敦煌石室发现了一首长诗的抄本,仔细一辨认,居然就是传说中的《秦妇吟》,我们这才有机会见到它的真面目。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

何况,过去不少学者编诗集有不少偏见。有的人拼命选盛唐诗,中唐、晚唐的诗选得很少。

有的人只爱选些清汤挂面的诗,粗犷豪迈的一首都不选。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叫作《唐诗纪》。

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不满意了:“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给。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