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风雅 2. 诗经风雅颂 诗经风雅1.风雅"指《诗经》里的什么和《楚辞》里的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部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立于学宫,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 《诗经》中的诗篇分《风》、《雅》、《颂》。《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卫风、鄘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国”犹“方”,指一个地域。十五国风,即是从十五个地域搜集起来的诗歌,十五国风共计一百六十篇。《雅》中包括《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计一百零五篇。“雅”与“夏”古字通用,周人当时称王畿为夏,所以《雅》实际上是产生于西周王畿的诗歌。XP:西周王畿的中心是镐京,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诗歌内容多与时政有关,其作者多为公卿、大夫、士等朝廷官吏。 后世便把诗文以及文化艺术活动之事称做“风雅”。实际上与《楚辞》无关。 2.风雅指《诗经》里的什么《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春秋之前的诗歌共计311篇,所以也称“诗三百篇”。《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叫做“风”、“雅”、“颂”,其中第二部分“雅”又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 《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共收集了当时15个诸侯国的160篇民歌,所以也叫《国风》。“风”指的是《诗经》收集的诸侯国,也就是地方政权管辖范围内产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 《诗经》中的“雅”,也被称为“正乐”,雅有正的含义,雅也就是正乐,后世所谓“雅正”就是源于此。雅共收集诗篇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多数是贵族作品,与民歌有很大不同,但“小雅”中的一些作品还是与“国风”收集的民歌接近的。“雅”的内容有叙述周朝历史的特点,也有赞颂周朝统治和讽刺王室问题的作品,这是其与“风”描述生活感受为主不同的地方。 《诗经》的“颂”,主要用于祭祀,所以,是为统治者唱赞歌的诗篇,颂,后来有颂扬、歌颂、称颂等含义,所以,后代对此评价不高,也没有“风”、“雅”那样被世代文人墨客所反复吟唱和引用。 由于“颂”不被看好和认同,诗经留给后代的遗产实际上就是“风”和“雅”两部分精神,后代就用“风雅”来代表诗经,来代表诗经形成的创作精神。 在现代汉语中,“风雅”的含义是: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文学上,是《诗经》确立的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 记得采纳啊 3.风雅指《诗经》里的什么《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春秋之前的诗歌共计311篇,所以也称“诗三百篇”。 《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叫做“风”、“雅”、“颂”,其中第二部分“雅”又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共收集了当时15个诸侯国的160篇民歌,所以也叫《国风》。 “风”指的是《诗经》收集的诸侯国,也就是地方政权管辖范围内产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诗经》中的“雅”,也被称为“正乐”,雅有正的含义,雅也就是正乐,后世所谓“雅正”就是源于此。 雅共收集诗篇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多数是贵族作品,与民歌有很大不同,但“小雅”中的一些作品还是与“国风”收集的民歌接近的。“雅”的内容有叙述周朝历史的特点,也有赞颂周朝统治和讽刺王室问题的作品,这是其与“风”描述生活感受为主不同的地方。 《诗经》的“颂”,主要用于祭祀,所以,是为统治者唱赞歌的诗篇,颂,后来有颂扬、歌颂、称颂等含义,所以,后代对此评价不高,也没有“风”、“雅”那样被世代文人墨客所反复吟唱和引用。由于“颂”不被看好和认同,诗经留给后代的遗产实际上就是“风”和“雅”两部分精神,后代就用“风雅”来代表诗经,来代表诗经形成的创作精神。 在现代汉语中,“风雅”的含义是: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文学上,是《诗经》确立的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 4.求几首诗经中的代表作关 雎 【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参差:长短不齐。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寤(音务):睡醒。 寐(音妹):睡眠。 思:语助。 服:思念。悠:忧思貌。 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琴:五弦或七弦乐器。瑟:二十五弦乐器。 友:交好。琴瑟友之: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顶端硕 鼠 【诗经·国风·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去。 硕鼠:大老鼠。 一说田鼠。 黍:粘米,谷类。 三岁:多年。 贯:事也。 逝:语首助词,无义。一说同“誓”。 直:同值。 永号:永叹。 顶端静 女 【诗经·国风·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静:娴雅安详。姝(音书):美好。 爱:隐藏。 娈:年轻美丽。 彤管:一说红管的笔。 牧:野外。 荑(音提):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姻。 询:实在,诚然。 顶端无 衣 【诗经·国风·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反映战士的友谊。从穿衣到赴敌,愿共患难。 袍:长衣服的统称。 泽:里衣。 戟(己):长一丈六尺,镶有分枝的锋刃。 甲:铠甲。 兵:兵器。 顶端 氓 【诗经·国风·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氓:民,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 一说无知貌,一说戏笑貌。布:货币。 一说布匹。即:靠近。 谋:商量。顿丘:地名。 愆(音千):过,误。将:愿,请。 乘:登上。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 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 贿:财物,嫁妆。沃若:润泽貌。 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音沉):沉湎于爱情。不可说:不忍说,不堪说。 一说,“说”即“脱”,解脱。陨:坠落。 徂尔:往你家,嫁与你。三岁:泛指多年。 汤汤(音伤):水盛貌。食贫:过贫苦生活。 渐(音尖):沾湿。爽:差错。 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遂:久。 知:智。咥(音系):大笑貌。 躬:自己,自身。淇:淇水。 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晏晏:柔和的样。 诗经风雅颂1.《诗经》中风雅颂都是指什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 《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2.诗经 风雅颂 分别指的是什么 还有那些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风雅颂 搜狗百科-诗经 3.诗经中的风雅颂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4.《诗经》中的风雅颂所代表的作品有哪些风: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雅: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鹿鸣之什·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曰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颂:《周颂·清庙之什.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5.诗经里的风雅颂分别是什么意思《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6.诗经中的风雅颂《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1、“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2、“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 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扩展资料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7.诗经中风雅颂简介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赋比兴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 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 “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 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 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 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 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 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 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 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 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 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 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 “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 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 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 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 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 征,不免牵强附会。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 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 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 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 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 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毛诗正义》不过,郑 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 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 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 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 挚虞继 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 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 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 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赋” 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 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 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 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 由于汉赋中大量 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 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 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 “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 由于这 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 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 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 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 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 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 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 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 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 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 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 这就概括了“比兴” 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 触物圆览”。 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 8.【中国《诗经》风雅颂三类中,哪一类的文学价值最高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