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胡云翼的宋词选好像是二版!胡云翼(1906——1965)初版是62年中华书局初版1.62年中华书局初版2.82年上海古籍初版社至于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的,和上述2相同影响: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宋词选》,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价值。 他的注释浅显易懂,,对作家和作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前后大量发行,大学中文系师生几乎人手一册。 这木书有着许多优点,如选目颇多名篇,注释、串讲比较浅显通俗,适合于社会上一般读者的需要。局限性:当然,此书写于**之前,难免受当时文艺界错误的思想倾向的影响,如其中对词的发展中的两种错误看法等。 2.关于胡云翼的宋词选好像是二版!胡云翼(1906——1965) 初版是62年中华书局初版 1.62年中华书局初版 2.82年上海古籍初版社 至于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的,和上述2相同 影响: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宋词选》,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价值。他的注释浅显易懂,,对作家和作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前后大量发行,大学中文系师生几乎人手一册。这木书有着许多优点,如选目颇多名篇,注释、串讲比较浅显通俗,适合于社会上一般读者的需要。 局限性:当然,此书写于**之前,难免受当时文艺界错误的思想倾向的影响,如其中对词的发展中的两种错误看法等 3.李易安《如梦令》赏析(两首)《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注释: 常:常常;时常。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有两种意思1、喝醉2、陶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错误。 藕花:荷花。 争:怎么;如何。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侍女。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 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 昨夜雨狂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 浓睡醒 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 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 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 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 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 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柳瘦”句中, 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 4.李清照 晏苏 苏东坡 辛弃疾 的诗词元曲赏析1.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 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 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 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2.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 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 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 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 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 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 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 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3.苏轼 定 风 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 5.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6.《少读宋词》(肖复兴)30多年前,5元钱买三本书,还能剩下钱。那时,我上初中二年级,偷了家里的5元钱,跑到了新华书店,买了三本书。回到家里,挨了爸爸的一顿打。大概那是生平第一次挨打。我牢牢地记住了那滋味,30多年过去了,许多书在岁月的迁徒中丢失了,这三本书却一直保存着。书的封面和里面的书页已经卷角或破损,那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这三本书中,有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选注。因为在买书之前,我刚刚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胡先生在三十年代写过的散文,一看他不仅写散文,还选注宋词,便买下了这本书。小孩子买书,问题凭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 我很喜欢这本《宋词选》,即使30多年过去了,以后我见过其他宋词的选本,我依然认为这本选本最有特点。虽然,在当时时代大的背景下,里面的前言和注解有一些硬贴上去的政治色彩,但总体上选择得精当,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每位词家前面的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那时,我每天晚上读这本书上的一首宋词,然后抄在一张纸条上。第二天早上上学时带在衣袋里,在路上背诵。我好长时间上学是走路,要走半个小时到学校,这半个小时足够把这首宋词背下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黄延坚《虞美人》),“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望海潮》),“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多少美妙无比的宋词,都是在这上学的路上背诵下来的。有这些宋词相伴。那些个日子真是惬意得很,一张张秒满宋词的小纸条揣在我的衣袋里,沉醉在悠悠宋朝的春风秋雨落花流水之中,上学一路,身旁闪过车水马龙喧嚣的街景,便都熟视无睹,或都幻作宋代的勾栏瓦舍。半个小时的路,一下子显得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我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对于宋词,我喜欢辛弃疾,喜欢秦观,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 我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秦观的《鹊桥仙》和《踏莎行》用精美的意象和朴素的词句传达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感情,那时我背得滚瓜烂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即使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辛弃疾的许多词句更令我心怦然而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杆,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跑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流”……不用说,喜欢辛弃疾的这些词,染上了我初中二年级学生心中向往和想象的色彩,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建康赏心亭、赣州造口壁、京口北固楼,以及带湖他的那轩窗临水、小舟行钓、春可观梅,秋可餐菊的稼轩新居。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为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那些妙不可言的词句才刻在青春的轨迹上,到现在也难以磨灭。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是辛弃疾夜读《李广传》的感慨,那里融有太多辛弃疾自身的心迹和心声。李广抗击匈奴战功卓著,却不仅未被封侯,反倒被罢免职务,被迫自杀。这与辛弃疾抗金大志未遂而落职赋闲回家的境遇一样,词便写得感情浓重,苍老沉郁:“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当时也不知看懂看不懂,只清晰记得读罢这首词让我心里怅然许久,尤其是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那寒冷的斜风细雨也扑打在我窗前。其实,当时以一个少年的心情触摸老年的心事,自然难免雾中看花;世事沧桑,人生况味,只有到今天方才领悟一点点。领悟到这点点,但已经很难再有读书时那种身同感受般的境界和那种风雨扑窗的情景,以及遥望历史追寻词章的梦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什么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什么,就像狗熊掰棒子,不可能把所有的棒子都抱在怀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