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雨》诗词1、《听雨》宋代·胡仲参 听尽灯前细雨声,声声总是别离情。 何时断得闲烦恼,一任芭蕉滴到明。 2、《听雨》宋代·胡仲参 耳根听不歇,滴滴冷於秋。 疑是山翁醉,岩前枕瀑流。 3、《听雨》宋代·杨万里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4、《听雨》宋代·陈藻 逋负关心籴谷偿,麦苗准拟贴春粮。 连宵不寝听微雨,错喜檐花滴数行。 5、《听雨》宋代·陆游 老态龙锺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 纱幮笛簟差堪乐,且听萧萧暮雨声。 2.虞美人宋词 听雨 蒋捷1、听雨时候的心境 少年时: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不识愁滋味;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就算忧愁,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壮年时: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说明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2、老年,一任、到天明,怎样的心境? 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3.宋词听雨作品全文《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注释译文注释①虞美人:词牌名②断雁:失群孤雁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④听雨:题目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作品鉴赏意境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 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 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 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 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①温馨香艳的“歌楼夜雨图”。 少年时,放荡不羁,不识愁滋味,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听雨时,也会选择在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的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 ②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雨图”。壮年时,恰遇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如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听雨时,选择在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一客舟中。③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晚年时,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听雨时,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听着夜雨,品尝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2)不矛盾。“悲欢离合”是作者对自己从少年到晚年不幸遭遇的陈述,“一任”是全都听便的意思,即作者的内心不十分在乎了,是从“总无情”中生发的听雨僧庐下的无奈。 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听雨到天明吧,一切都无所谓了。因而可以看得出“悲欢离合总无情”是用议论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慨叹深沉,表达内心的惘然、茫然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5.求关于“听雨”的古典诗词,越多越好《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芭蕉雨 作 者: 杨万里 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 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 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 《夜雨》 唐·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 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声。 《上阳白发人》 唐·白居易 宿空房,秋夜长, 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 萧萧暗雨打窗声.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初入武夷》 唐·李商隐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6.请问下一些关于听雨的诗词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秋雨叹 杜甫 雨中白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微雨 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雨夜忆元九 白居易 天阴一日便堪愁,何况连宵雨不休。 一种雨中君最苦,偏梁阁道向通州。 雨 杜牧 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夜雨 杜牧 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 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 点滴侵寒梦,萧骚着淡愁。 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 咏雨 李世民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蒙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7.虞美人宋词 听雨 蒋捷1、听雨时候的心境少年时: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不识愁滋味;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就算忧愁,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壮年时: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说明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2、老年,一任、到天明,怎样的心境?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