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之美(作文)诗词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夺目。然而,它的美丽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还叫星空吗? 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 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 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 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 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开始。 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2.古典诗词之美什么是美中国古代诗词是座美轮美奂的文学殿堂。 但当前国人在诗词常识方面有严重缺失,走进“围城”有五把钥匙——识字、识人、识世、识物和识法。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首诗歌,对卢纶的《塞下曲》提出批评。 卢诗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华先生写了首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唐诗提出了批评。 意境是古典诗词的灵魂,看古诗,不要老盯着某些“科学”瑕疵。走进“围城”的第一把钥匙——识字。 汉字有多少?8万左右。你能识多少?算4000,再加1000,5000个字到顶了。 打开一本大字典,10个字里你不能识一个字。对一个字你认识到什么程度?20年前高考出过一道题,问“坐”是哪个部首?答案是“土”,古人席地而坐。 这一步,仅是高中生水平。古人怎么坐?把臀部放在脚后跟,叫坐;臀部离开脚后跟,叫跪;臀部在地上,两脚伸直,叫箕踞,比较正规的场合,绝对是跪坐。 理解到这一步还不够。“坐”为什么是两个“人”?《说文解字》里说“凡坐狱讼,必两造也”。 “坐”的本意是打官司,至少有原告和被告。至此,才对“坐”有真了解。 古代诗词里有时用的就是本意。古代单音词为主,千万不要用现在的双音词去理解,词义一定要准确地把握。 走进“围城”的第二把钥匙——识人。了解贾宝玉,先要了解曹雪芹。 这两者不等,但有联系。诗歌也这样。 李白的天才是写诗,在政治方面非常幼稚,两次政治赌注都失败。李白最吸引人的是平交王侯。 再大的官,跟我平等。杜甫的性格很褊,固执到极点。 杜甫肯定不如李白讨人喜欢,在长安十年,一无所获。杜甫是各体兼长的大师,他的诗歌都经过严密推敲,一字不能改。 李白靠天才,有时写得比杜甫好,但平均下来,杜甫的实力略强于他。杜甫诗歌的力量植根于整个社会审美观的变化。 他用很笨重的东西来讲,以丑为美,胆子很大,能写出丑恶的东西,造成心灵振荡,这跟时代的变迁有关。人跟诗歌、作品关系非常密切。 走进“围城”的第三把钥匙——识世。对时代要了解,但绝不能形而上学。 为什么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屈原?屈原是有些可以怀疑的地方。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爱国没爱到这个程度,那时很多知识分子有奶便是娘,如苏秦张仪。 大前提是中国内部斗争,秦、楚、齐,谁统一中国都一样。屈原这么执著的爱国思想,不大能够产生在战国,大一统的国家方有爱国主义。 走进“围城”的第四把钥匙——识物。物的范围广,包括所有名物、制度,了解得越多越好。 随着时代的推移,“物”会发生很多变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东汉就不知道雎鸠的内涵,只知道雎鸠是水鸟。 但它跟爱情有没有联系?肯定有,但这条链已经断了。中国大量神话失传,这或跟孔子的破坏有关,孔子不喜欢神话,“子不语怪力乱神”。 没有背景,物也难以理解。有个英国人结婚,我送他一对木头做的鸳鸯,我自认为寓意很好,没想到他打开一看说“这么漂亮的野鸭子”,他根本不知道里面有爱情的寓意,鸳鸯在英国不代表爱情。 走进“围城”的第五把钥匙——识法。写诗词有格律、有规律。 这就是“围城”,诗的平仄、对粘、对仗、用韵、古今体的分类这些基本的东西要把握。还有词牌(字数、句式、分段、用韵、平仄),它规定了词的所有方面。 掌握这些并不是要你成为一个诗人。掌握了,欣赏时不一样,能理解古人为什么这么写。 韵味是一种境界,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尤其不能翻译。我很反对诗歌翻译。 翻译古诗更难,要翻译古诗的韵味难上加难,基本不可能。要么就不要欣赏古诗,千万不要去读翻译过的古诗,特别是古典诗词。 我们不能偷懒,一定要欣赏原作。附:如何欣赏古典诗词之我见:“识数”+“五识”+“识典”读毕复旦大学胡中行先生的《如何赏析古典诗词之美》,深感读诗“五识”(识字、识人、识世、识物和识法)有醍醐灌顶之妙,受益匪浅。 冒昧补充如下:一、“五识”之前先“识数”少儿学字,多是从学数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百、千、万…。不少人可能嗤之以鼻:想想我都读到大学了难道连数都不识了么?古典诗词中用数字的地方很多。 数字的运用有点明题旨、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一字师”的佳话。 唐诗人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其中一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数”字改为“一”字。 一字之改,意境却完全不同,“一”比原来的“数”字更能突出诗歌的主旨,真是“一”字曲尽其妙,意味深长。古典诗词中,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可以获得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统一所达到的“心物合一”的艺术境界。诗人词家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直接描绘形象,开辟意境,显得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例如晏殊词《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前一句写。 3.古诗之美 作文550古诗是凝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古诗,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 古人,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古诗,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当你吃饭时,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到处可见,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诵读古诗的人很多,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让你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品味古诗,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希望我有帮到你,麻烦给个好评哈o(∩_∩)o 4.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和之美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适中,无偏无颇,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也就是说,只允许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 温柔敦厚的诗教被引入艺术的创造原则之后,就要求诗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内容要浓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简而言之,就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含蓄蕴藉是总体原则,哀而不伤是对这个总体原则的补充。 推荐《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陈铭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这本书第六章至第八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中和之美。 5.中国古代诗歌之美飘荡千年的精灵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生辉,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的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也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 但我真正认识你,便是在读《诗经》的时候,305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欢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至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四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原的怨愤与不平,屈原沉入汨罗江。带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个升腾的灵魂随你飘走。这些可谓民族文化大仓库中的先期珍品。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携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难,理解了屈原的怨愤。 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现在,我便拿着一本诗歌书,在细细品味。我从来不会认为它仅仅是诗歌而已,它不仅只是那几句是,还蕴涵了诗人的灵魂。时至今日,它们还在闪闪发光,我想如黄金一样,跳荡在“坎坎代檀”,声音里的“苦难”犹在耳边,“怨愤”随汨罗江水流转千万年,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你——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最全面。不仅表达出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实在不能不谈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但你这个精灵,不知怎么的,却便悄悄捎上,有一丝的犹豫,尽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还记得你在途经宋代的时候吗? 你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宋朝时,包裹早已是满满的。但你仍旧不满足,腾云驾雾,来俯视苍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朝代,但最显眼的地方便是赤壁。于是,不辞辛苦,你来到了这里“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的千古绝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也许正是这道天光使你惊喜万分,像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一般。你在宋代的稍作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诗歌而后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实在不得不说你是精灵,行得匆匆,却从未遗漏过哪一朝、那一代。恍若隔世,现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们。 等到你启程之后,我们及现在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但你依旧前行。因为有了你,我国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成就,灿烂辉煌;诗人词者,星光灿烂;诗的风格,艳若群芳!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天长地久,将中华传统文化长久的传下去。 6.感受一篇古诗之美,400字以上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古诗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传的优美诗句.古诗乃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从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伟大的志向,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动人诗篇,还有的是讽刺衰末朝. 我觉得读古诗不但能提高语感,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美.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人们喜欢古诗的第二个原因是:古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稽之谈,而是来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经历等多种真实事例,这才使古诗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我对读古诗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为读古诗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 7.诗词之美,谢谢了中国诗词之美,是绝世而独立的,如果你风华正茂、年轻而貌美,如果你热爱生活、感情细腻。 那么,你就热爱诗词吧!热爱诗词,读懂诗词,并且能够背诵和创作诗词,是能够提高人的品味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或者读到纳兰性德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争字就是现代字的[怎])。当你读到这些诗词的时候你感受不到诗词的美好吗?中华诗词瑰丽无穷,妙不可言,如果你还年轻,如果你想寻求浪漫,如果你是一位美少女,如果你想和董卿姐姐一样有才华、一样光芒四射,那么你就热爱诗词吧!你将会感受到诗词的美好而受益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