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林庚《唐诗综论》的一些 急 帮吗回答下 谢谢中心论点:由草与柳意象来谈唐诗中“绿”与“青”的审美意义。 论证方法:举例子(例证法),如,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 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 对比论证,如: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分别出自贺知章的《咏柳》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层次关系:分——总,先分说绿与青,最后总说俩者区别。 “绿”与“青”异同:1、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2、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2.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落木”是指落叶吗是 楼主没有看过林庚的说木叶吧! 说“木叶”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②《月赋》说: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③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④《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 “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⑤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⑥《折杨柳》) 注释: 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谢庄(421-466)]南朝诗人。字希逸。 祖籍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 ③[陆厥(427-499)]南朝诗人。 字韩卿。吴郡吴(现在苏州)人。 ④[王褒(约513-576)]北朝诗人。字子渊。 祖籍琅邪临沂(现在山东)。 ⑤[淮南小山]汉代诗人。 淮安王刘安门客。 ⑥[萧纲(503-551)]即南朝梁简文帝,宫体诗人。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①《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②《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3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①[柳恽(465--517)]南朝诗人。字文畅。 河东解(现在山西解县)人。 ②[沈佺期(约656—约714)]初唐诗人。 字云卿。相州内黄(现在属河南)人。 ③[庾信(513--581)]南北朝诗人,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现在属河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①”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②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什么用“落木”来表示落叶说“木叶”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②《月赋》说: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③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④《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 “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⑤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⑥《折杨柳》) 注释: 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谢庄(421-466)]南朝诗人。字希逸。 祖籍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 ③[陆厥(427-499)]南朝诗人。 字韩卿。吴郡吴(现在苏州)人。 ④[王褒(约513-576)]北朝诗人。字子渊。 祖籍琅邪临沂(现在山东)。 ⑤[淮南小山]汉代诗人。 淮安王刘安门客。 ⑥[萧纲(503-551)]即南朝梁简文帝,宫体诗人。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①《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②《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3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①[柳恽(465--517)]南朝诗人。字文畅。 河东解(现在山西解县)人。 ②[沈佺期(约656—约714)]初唐诗人。 字云卿。相州内黄(现在属河南)人。 ③[庾信(513--581)]南北朝诗人,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现在属河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①”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②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哪一句诗表现朋友情深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1原文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白话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3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姓杜的少府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4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名家点评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大历以还,易空疏而难典赡;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 5.“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为何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②《月赋》说: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③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④《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 “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⑤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⑥《折杨柳》) 注释: 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谢庄(421-466)]南朝诗人。字希逸。 祖籍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 ③[陆厥(427-499)]南朝诗人。 字韩卿。吴郡吴(现在苏州)人。 ④[王褒(约513-576)]北朝诗人。字子渊。 祖籍琅邪临沂(现在山东)。 ⑤[淮南小山]汉代诗人。 淮安王刘安门客。 ⑥[萧纲(503-551)]即南朝梁简文帝,宫体诗人。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①《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②《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3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①[柳恽(465--517)]南朝诗人。字文畅。 河东解(现在山西解县)人。 ②[沈佺期(约656—约714)]初唐诗人。 字云卿。相州内黄(现在属河南)人。 ③[庾信(513--581)]南北朝诗人,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现在属河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①”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②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 6.《桑维翰论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桑维翰论【清】王夫之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 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1];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2];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1]卢杞:字子良,唐滑州录昌(今河南滑县)人。 以门荫入仕。德宗时,累官至门下侍郎、同门中书下平章事。 他忌能妒贤,陷害大臣,搜括财货,任意榜棰,怨声载道。后贬死澧州。 [2]李林甫:唐宗室,权臣。开元中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为人阴柔狡猾,为相十九年,厚结宦官、嫔妃,迎合玄宗意图,又排斥异己,使唐政日益败坏,酿成“安史之乱”。为国家出谋划策但给天下遗留下大祸患,这样的人是天下的罪人,但这样的人是有等级的。 祸患天下比较短的时间,就是短时间的罪人,卢杞就是这样的人;祸患殃及一代人的,就是一代人的罪人,李林甫就是;祸患殃及万代的,就是万代罪人,自有人以来,只有桑维翰称得上是这样的人了。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3],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輭[4],无难摧拉,其计定矣。 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5]。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6]。 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曾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 契丹弱,而女直乘之[7];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8]。 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尸之也[9]。[3]刘知远:五代时沙陀人,世居太原,初从石敬瑭起兵。 石敬瑭称帝,以功拜中书令,封太原王。后契丹灭晋,乃即帝位,国号汉,为后汉高祖。 石敬瑭:即后晋高祖。后唐末,以军功封河东节度使。 契丹南侵,石敬瑭为后唐末帝李从珂所疑,惧诛,乃用桑维翰谋,引契丹兵灭后唐,称臣于契丹,并割燕云十六州之地。[4]李从珂:后唐末帝,为明宗养子。 初以功封潞王,后自立。为石敬瑭借契丹兵灭之。 浅輭:浅薄软弱,輭,同“软”。[5]契丹:源于东胡,北魏时建国,五代初始强,改国号为辽。 后被金所灭。[6]知远争之而不胜:以上史实见《资治通鉴后晋纪一》。 王夫之《桑维翰论》即据之而发。[7]女直:即“女真”,古代少数民族名,五代时称女真,后属于辽,因避辽主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 后建立金朝,亡于蒙古。[8]胥:相与,皆。 [9]尸:主。刘知远出谋划策来鼓励石敬瑭谋反,倚仗山河险要,依靠兵马强壮,并且知道李从珂的浅薄、懦弱,势力不难推倒,这样的计谋就确定了。 但桑维翰急切地请求折节来侍奉契丹。石敬瑭智力低微、胆子很小,就急忙听从桑维翰的计策,割地称臣,给了契丹生杀予夺的权利,刘知远据理力争但没有胜利。 于是把百姓的生命、五帝三王的规矩都付之东流。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壮大;女真变弱小,蒙古乘机壮大;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 这不是石敬瑭当初的想法,恰恰是桑维翰主使他这样。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 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 其为喜祸之奸人,姑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羊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10],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 民财竭,民心解,帝昺厓山之祸[11],势所固然。 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12],客死穹庐而已也[13]。 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4],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15],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16]。义问已昭[17],虽败犹荣。 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10]重贵: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石敬瑭死,嗣位为出帝,始终媚事契丹。 后为契丹所俘。[11]景昺:指南宋最末一个皇帝赵昺,迁厓山(今广东新会县南,也作崖山),元兵攻陷厓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 [12]缧系:囚系。[13]穹庐:毡帐。 [14]景延广:字航川。石敬瑭时官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石重贵时,加同平章事,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主张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契丹怒,景声言“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 契丹愈怒,举兵入侵,延广又闭壁不出。由此结怨。 被出帝贬为河南尹。后被俘自杀。 [15]臬捩鸡:石敬瑭之父。[16]尧封禹甸:意指中华。 尧之封域,禹之治地。甸,治。 [17]义问:或作“义闻”。 7.求诗词赏析好书人间词话《唐诗小札》《宋词小札》唐诗鉴赏辞典《杜诗镜铨》 1.《诗的八堂课》:中国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国人的诗也是舌尖上的诗 —— 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能够品味诗的味道。 中酒在中秋,杯中有湛湛古典。夜月如梦游,流光流水呀流年。 ——《中秋》 通往学诗入门与诗学进阶的八堂课: (1)博弈:写诗就是下棋? 下棋是理性上的竞争,奕棋型的诗人必须是精算师,要耐心地从众多的可能性中追求最佳。比如卞之琳。 (2)滋味:诗歌也许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元素的甜,本来的美。 (3)声文:语音与某种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物性挂钩,这是公开的秘密。 (4)肌理:诗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到味觉,到声音的听觉,再到肌理的触觉。 (5)玄思:“哲理诗”文本基本上跟包装纸一样,一打开就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哲理放在里面。 (6)情色: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乡愁: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 (8)死亡:死亡是接近巅峰时刻的生命,“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2.《谈艺录》:中国第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谈艺录》出而诗话亡。 —— 钱学专家陆文虎 唐诗以丰情神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 钱钟书 《谈艺录》近130种诗话,500余种西方论著: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 十个文艺理论方面的问题:艺术创作的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妙悟与神韵、理趣、于山水中见性情、“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文章布置的“行布”、比兴风骚、曲喻、心手物相应、词与意的离合。突破“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模式 :站在中西文化、中西诗学的交汇点上来探讨普天下共有的“诗眼”、“文心”。 这种“打通”式的研究使得《谈艺录》成为中国诗话史上难以逾越的顶峰。 3.《冠英说诗》:收录了十余篇余冠英先生的文章,或考据,或分析,或讲解,或品读,有短有长,其主旨皆离不开一个“诗”字。 五十丝弦记逝年,庄生晓梦已如烟。诗人比兴容多义,无事纷纭议郑笺。 —— 余冠英有舂容大章,也有残丛小语: “博”有“大”义,雅也有“大”义,《世说新语》有“雅量”一门,雅量即是大量。“博”与“雅”相连成词是常见的,多识广闻谓之“博雅”,如《楚辞章句》谓淮南王“博雅好古”。 对于人品而言,像黄宪那样“汪汪若千顷波”方不愧“雅流”。对于诗文而言,有这样汪汪千顷的气象,也没有不雅的。 本书末尾加入了作者生前发表的小篇幅文章和古体诗作品。 4.《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研究《诗经》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之作。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因为这本书(《经典常谈》)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 叶圣陶《诗言志辨》:从“诗言志”的意念为中心。 研究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条诗论的史的发展。《经典常谈》: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更为亲近、熟悉。 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 5. 《词谱律析》(全两册) :从格式到风格解读词谱之美,谱书专著中的全新体例尝试。 精选最为常用、最具特色之135调。 究词律词谱之变,体会词语之美。 既是一部常用调谱书,又是其律理论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辛弃疾词 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 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 晁冲之词——豆句在声律上往往给人一种激越、昂扬的感觉,即如一首歌曲唱到结尾前,要将声调挑起,推向高潮。这两个豆句之后,用一个六言句作结,便起到这种作用。 附解:仄韵格汉宫春此调还有“仄韵格”,如康与之《汉宫春·慈宁殿元夕被旨作》。此词句读,包括豆句等,皆与张先平韵体词完全相同,只是将字尾改作仄韵。 延伸阅读:诗词格律详解系列 《诗律详解》《词律综述》 6.《李清照诗词选》:近半个世纪研究“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集成”之作。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代词宗”夏承焘说“易安心事岳王知”,乃是指李清照与爱国名将岳飞有着同样的江山社稷之虑。 本书更贴近李清照的种种内心隐秘,从而绎出李易安的诸种“心事”——在作者四十年间有关李清照的十余种撰著中,陆续考证出其幼年失恃、党争株连、婕妤之叹,以及终生无嗣的庄姜之悲等等十余桩“心事”,提出了多种新人耳目的独到见解。 延伸阅读: (1)古代诗词典藏本(袁行霈主编) “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以“阐释经典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