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怎么读

1.中国古诗词应该怎样读

我从很小还不大认字、不大懂事时就已经开始背诗了。

到正式上课了,我认字渐渐多了起来,就开始背唐诗,唐诗不在正课中,正课是 “四书 ”,只是我十分喜欢背诗。在我家里不仅伯父、父亲喜欢读诗,伯母、母亲也都读诗。

但是女人读诗不像男人那样大声诵读,而是低声吟哦。真正第一次拿着《唐诗三百首》当课本教我的是伯母。

伯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是按着《唐诗三百首》编选的顺序来教的,其实她也不教什么,就是让我背。《唐诗三百首》是按体裁编的,五言古诗,五言古体乐府,七言古诗,七言古体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乐府绝句,七言绝句,七言乐府绝句。

那时我伯母并没有给我讲这些诗歌的体式,就是从第一首开始念。不论是伯母教唐诗,还是姨母教“四书”,都不详细讲,都是让我背诵。

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

而“五四”以后新式教学,主张小孩子不懂是不该背诵的。我的女儿在台湾,新式教学虽也要背诵,而背的却是什么“来来来,来上学。

去去去,去游戏。见到老师问声早,见到同学问声好”。

背这些有什么用处呢?我小时候,虽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诵,可是我觉得这种背诵的古典教学方式是有用处的。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其实,按人的智能发展规律来说,中国的这种传统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比如我早年背诵《论语》并不理解,但在我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会忽然理解了《论语》中的某些话,越发体悟小时候背书真是很有道理的。

直到今日,《论语》也仍是我背诵得最熟的一本经书,这使我终生受益。我确实因为读诵了《论语》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我逐渐体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顺而坚韧的美德。

因而改变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气。这种体悟对我一生的处世为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此外《论语》中有一些论诗的句子,使我在学诗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发,直到现在,我在写文章和讲课的时候,还经常喜欢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这就是我在做学问和做人方面都曾经受到过《论语》影响的一个最好证明。

真正好的诗词作品,让人家从表面的第一层意思还可以联想到很多层的意思。就像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那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独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所举出的都是宋人的词。

王国维接着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所说的不见得是作者的本意。但好的作品,它有很丰富的内涵,你把它背下来,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它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以及对人生体验的逐渐丰富,每个阶段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我开始背张九龄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时并不喜欢,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念起来也不好听,诗懂。而像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是我能体会的;像李商隐的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也觉得不错,念起来也很好听,嫦娥、银河、烛影、屏风这些词汇也都是我熟悉的,我就背下来,并没有什么深的理解,后来一直也没理会。直到 1953年,我到台北二女中教书时,课本里选了一篇《资治通鉴》里的文章《淝水之战》,里面写到前秦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利了,获得了一辆苻坚的云母车,想必是车上有云母的装饰。

下课后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在等车时,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忽然间李商隐的嫦娥诗从脑子里跑出来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这时距离小时念这首诗已经好几十年,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觉。

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记忆力强的时期利用上,让他背诵下来,只要他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都会有所体会,随时都会有所升华。我小时读诗也是喜欢那些声律好听的、意象优美的诗句,至于那些有哲理的诗也不大懂。

哲理诗写得最好的是陶渊明,我小时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如果读了会不会喜欢。陶渊明的诗是我上大学时跟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念书时才开始读的,顾随先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我也是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陶渊明,并为之倾倒。

陶渊明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诗人,同样是哲理诗,你把陶渊明的诗与张九龄的诗做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不一样。张九龄是把人生的哲理用智力安排出一些形象而表达出来:“兰叶春葳蕤”是说兰花的叶子春天长得很茂盛;“桂华秋皎洁”是说。

2.如何读好古诗词

怎样读好古诗词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朗读。

诗歌的原汁原味也许就是在琅琅书声中才能品味出来

吧。

速度朗读法

速度朗读主要是与学生的朗读速度有关,快速地

读跟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样,要求学生快速而又大声

地读出来;慢速地读要求学生放慢声调,也可以一个字

一个字地读下去。特别要注意的是:速度朗读法不必讲

究诗词的节奏美,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背

诵诗词。这样不仅原来读书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转移了注意力,减

轻了朗读疲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朗读兴趣。

二、多次重复法

采取多次重复法。可以教师读一遍,学生读两遍;或者教师读一遍,然后男生

读一遍,女生再跟着读一遍,然后全班学生再读一遍。

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在体力上交替休息,而且一句诗

词多次地重复朗读,能让学生牢牢记住。

三、对读法

对读法是模仿对山歌的形式的朗读法,它可以分

小组对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在这里最应该提倡

的是男女生对读。如此重复,直到把整首诗词读完。大多数女生的声音清脆高亢,男生的声音则浑厚粗犷,这样,教室里的声音一柔一刚,互相替换,会给听

者在听觉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好感觉!琅琅的读书声正是他们无限激情的

体现。

四、其他方法

1.每句诗词的后一个字重复三遍。这种方法适用于

比较押韵的诗词。例如,我们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总之,诗词有无穷的魅力,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

乐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教学目的。

3.古诗词读音求助

阳关引 作者: 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

春潮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

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辞(ci): 定风波 作者: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麽。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腻(ni): ??(duo):下垂。

4.古诗字读音

以前古音读cui,现在读shuai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读“衰”为cuī(崔)。似乎这首诗就压韵了!后来古诗读多了!觉得这首诗这么读!这么压韵是错误的。

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有四个义项: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②cuī。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通“纟衰”。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

从诗的意义上看!“鬓毛衰”只能理解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不可能是别的意思。

再从诗律方面来看。《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那么通篇都要压韵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读二句衰(shuai)音,四句来(lai)音,其韵为(ai),由此首句会不会也应该是(ai)韵呢?那么“回”字有没有“hui”的读音呢?中国古代的各地发音本身就不一样,也很难达到统一,如同“通甲字”一样,是不是也有“通甲音”。比如徘徊在很多地方读成徘回,反之回“hui”也有可能读成徊“huai”音,如同还“hai”读还“huan”一样。也许这需要考究一下贺知章先生写此诗的地点和当时人的语音。

5.中国古诗词应该怎样读

朗诵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例1《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

“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