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读易注参同,筑室云山第几重。 昔遇壶丘疑见怪,今于老子信犹龙。 方灵有物司丹灶,符验无妖血剑锋。 只恐欲藏藏未得,世人往往或知踪。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先生研读易经、参透道家玄机的形象,以及他在云山深处筑建房屋的隐居生活。诗中充满了对这位先生深厚的学识和高尚品质的赞美。 首句“先生读易注参同”,以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先生专注于易经研究的场景,一个“读”字,生动地刻画出先生潜心钻研、全神贯注的状态。第二句“筑室云山第几重”,则表现了先生超然物外的隐居生活,以“云山”形容其居所之高远、幽深,进一步凸显出先生的高洁品质。 颔联“昔遇壶丘疑见怪,今于老子信犹龙”,以壶丘和老子两位道家代表人物,喻指先生道学修养之深厚。这一联通过对比,强调了先生对道学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道家哲学的坚定信仰。 颈联“方灵有物司丹灶,符验无妖血剑锋”,通过“丹灶”、“符验”等道家元素,描绘了先生的道教生活,也表现了他修炼道法的精进和成效。 尾联“只恐欲藏藏未得,世人往往或知踪”,则以先生的隐居生活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他深藏不露、避人疑云的处世哲学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先生的名声和影响力难以完全遮掩,世人或多或少都能感知到他的踪迹。 整首诗通过对先生研读易经、隐居云山、修炼道法等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位道学深厚、品质高尚的先生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先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