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杂咏一百首·伏生》

偶脱骊山厄,龙钟九十馀。
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虽然逃脱了骊山的灾难,但却老态龙钟,行动不便。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传承不全的感慨,以及对汉朝故事的深深怀念。 首句“偶脱骊山厄”中的“偶”字表明老人的幸存是偶然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庆幸和感慨的情绪。而“骊山厄”则让人想起历史上的一些灾难,如秦朝的焚书坑儒等,这使得诗句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次句“龙钟九十馀”则进一步描绘了老人的形象,“龙钟”形容老态,“九十馀”则表明老人的高龄,这句诗充满了对生命衰老的感叹。 最后两句“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传承的感慨。“汉掌故”指的是汉朝的故事和历史,“传得不全书”则意味着这些历史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又表达了他对历史记载不全的遗憾。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生命的感慨,又有对历史的怀念,表现出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伏生》是宋朝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以历史上著名的伏生为题材创作的。伏生是秦朝末年至汉朝初年的经学家,因其传授《尚书》而著称。刘克庄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是出于对伏生坚守道义、传承文化精神的敬佩。 至于更具体的创作背景,如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由于史料缺乏,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但可以从诗的内容来推断,诗人可能是在感叹伏生不畏艰难,坚守传承文化的精神,表达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相关诗词
  • 1
    [明]
    真搜禹穴并人间,群玉西邮东可攀。
    天地有灵移策府,心胸如许贮名山。
    秦燎不到书生腹,孔壁重归女史环。
    却笑安釐汲上冢,殉书玉碗为谁关。
  • 2
    [宋]
    昔时说易希程氏,今日传经愧伏生。
  • 3
    [明]
    三辅风烟傍紫清,征书十道及躬耕。
    起家杜曲新京兆,入对齐川旧伏生。
    箧里残荷留野服,马头斜月引征程。
    太常不忘玄都观,重问繁桃醉玉笙。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